电子给体论文_李川,刘欢,叶俊,张弛

导读:本文包含了电子给体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太阳能电池,受体,吡咯,聚合物,分子,富勒,光伏。

电子给体论文文献综述

李川,刘欢,叶俊,张弛[1](2019)在《电子受体芳基硼和电子给体吡咯[3,2-b]并吡咯杂化的新型有机发光分子的合成及其性质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富电子的吡咯[3,2-b]并吡咯具有特异的光电性能,硼是一种缺电子原子,利用其空的d轨道做电子受体单元,通过将2个单元相互结合,合成了一种新型含硼的吡咯[3,2-b]并吡咯发光分子(Mes2BPP),热降解温度为390.1℃,通过理论计算、光物理、电化学等表征手段研究了其结构和内在性能之间的关系,结果证明,该化合物在有机电致发光器件中具有巨大的潜力。(本文来源于《化工新型材料》期刊2019年08期)

霍勇,张浩力,占肖卫[2](2019)在《针对稠环电子受体的小分子给体材料的设计》一文中研究指出以有机小分子为给体材料、稠环电子受体为受体材料的全小分子有机太阳能电池可以充分结合小分子给体和稠环电子受体各自的优势,具有很大的研究价值和应用潜能。然而,此类电池目前的研究较少,能量转换效率总体偏低。在高效的稠环电子受体材料层出不穷的情况下,发展能与之匹配的小分子给体材料就显得尤为迫切与重要。我们首次提出双吸电子基团的小分子给体材料设计策略,设计合成了一个新型的A1-A2-D-A2-A1型小分子给体材料SBDT-BDD,将其应用于全小分子有机太阳能电池。基于SBDT-BDD:IDIC的二元器件,获得了9.2%的能量转换效率;基于SBDT-BDD:IDIC:PC71BM的叁元器件,获得了10.9%的能量转换效率。发展了精准调控全小分子有机太阳能电池活性层的有效方法,通过加入第叁组分PC71BM来提供互补的光学吸收,优化垂直相分离,从而协同提升器件的短路电流与填充因子。(本文来源于《第六届新型太阳能电池材料科学与技术学术研讨会论文集》期刊2019-05-25)

付慧敏[3](2019)在《新型二硫富瓦烯π电子给体的合成及性质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二硫富瓦烯(Dithiafulvalene,DTF)作为超分子主体化合物四硫富瓦烯(Tetrathiafulvalene,TTF)的一类重要前体化合物,拥有良好的供电子能力。一直以来,这类有机富硫杂环电子给体在有机超导、功能材料和超分子化学等研究领域倍受关注。研究发现,DTF与芳香醛通过Wittig烯化反应得到的DTF类衍生物,其结构中含有比较活泼的C(sp~2)-H键,而对于该类DTF结构中C(sp~2)-H键的功能修饰主要在于通过构筑C(sp~2)-C键得到一类很重要的TTF衍生物,即插烯式四硫富瓦烯(Tetrathiafulvalene Vinylogue,TTFV)。目前,对于该C(sp~2)-H键其他方面的官能化研究却很少。所以,活化该键,设计并合成新型的DTF类化合物,是TTF化学中一个重要课题。基于以上考虑,本论文主要进行了以下几个方面的研究:(1)利用新方法设计并合成了新型的TTFV化合物。目前,以无机化合物AgBF_4或I_2为氧化剂,氧化DTF是合成TTFV化合物最为常见的方法。而与传统合成TTFV衍生物的方法不同,本文通过在甲烷磺酸(Methanesulfonic Acid,MSA)的存在下,以四氯苯醌(Chloranil,CA)为有机氧化剂,通过C(sp~2)-C(sp~2)键的偶联反应制备了TTFV化合物,并用~1H NMR、~(13)C NMR、FT-IR和ESI-MS等分析手段进行了结构表征,同时用X单晶衍射仪确认了化合物的晶体结构。该方法具有反应时间短、收率高和氧化剂清洁等优点。(2)以巯基噻唑类化合物为原料,通过活化DTF结构中的C(sp~2)-H键形成C(sp~2)-S键,设计并合成了18个未见报道的含噻唑官能团的DTF类衍生物。所得化合物均用~1H NMR、~(13)C NMR、FT-IR和ESI-MS等分析手段进行了结构表征,同时用X单晶衍射仪确认了部分化合物的晶体结构。(3)利用紫外-可见光谱法(UV-vis)和循环伏安法(CV)等手段对所得化合物的性质进行了表征和分析。(本文来源于《郑州大学》期刊2019-05-01)

王建荣[4](2019)在《基于深能级聚合物电子给体材料以及非富勒烯受体的光伏器件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日益严峻的能源及环境问题已经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将绿色能源太阳能直接转换为电能的光伏电池也随之成为研究热潮。其中聚合物太阳电池由于其克服传统无机太阳电池生产成本高、不易加工等缺陷,同时具备易加工、质量轻、低成本等优点,现已成为太阳电池研究领域的主流。近年来发展的非富勒烯小分子受体光伏材料,具备吸收强、能级可调等特性,其与聚合物给体材料构筑的迭层结构光伏电池,能量转换效率已达到17%。鉴于带隙和能隙在有机光伏电池中的重要作用,本论文主要针对深能级宽带隙聚合物电子给体材料与非富勒烯小分子受体材料的聚合物太阳电池进行研究。论文内容共有四章,第一章概述了聚合物太阳电池的研究背景、电池工作原理、光伏材料、器件结构和器件性能优化等内容。第二章主要介绍了器件制备及多项性能测试方法。叁、四两章重点说明硕士期间研究工作。第叁章内容中,以一种含有氟代喹喔啉单元的深能级聚合物聚{4,8-二(2,3-二辛基噻吩-5-基)-2,6-噻吩苯并[1,2-b:4,5-b']噻吩-alt-5,5-[5',8'-二-2-噻吩基-(6'-氟-2',3'-双-(3''-辛氧基苯基)-喹喔啉](PBDTT-FTQ-DO)为电子给体材料,分别与叁种具有类似结构的小分子非富勒烯受体材料ITIC,ITIC-Th和ITIC-Th1构筑叁个研究体系,系统研究侧链及端基修饰后的电子受体材料对器件光伏性能的影响及体系间器件性能的差异。采用倒置器件结构,热退火方法对器件性能进行优化,最终叁个体系器件能量转换效率分别达到了2.85%,7.81%和6.92%。对器件进行多项性能测试,阐述了热退火方法提升器件性能和受体材料结构的差异性对器件性能影响的原因及机理。第四章内容中,为了进一步优化器件性能,获得更高的光电转换效率,选取新型的氯代宽带隙深能级聚合物给体材料(J52-2Cl)和实验室自主设计合成的主链扭曲A-D-A型非富勒烯受体材料2,2'-((2Z,2'Z)-(((4,4,9,9-四(4-己基苯基)-4,9-二氢-s-苯并二茚并[1,2-b:5,6-b']二噻吩-2,7-二基)双(4-((2-乙基己基)氧基)噻吩-4,3-二基))双(乙烯基))双(5,6-二氟-3-氧代-2,3-二氢-1H-茚-2,1-二亚基))二丙腈(i-IEICO-4F),进行光伏器件研究。采用倒置器件结构,热退火等器件优化工艺,在热退火170℃时获得了13.16%的高效率值,这是以J52-2Cl作为电子给体材料的最高结果。通过退火前后薄膜吸收、激子拆分速率和载流子迁移率等研究,阐述了在J52-2Cl和i-IEICO-4F体系中性能提升的机理。(本文来源于《西北大学》期刊2019-03-01)

贾国骁,张少青,杨丽燕,何畅,范慧俐[5](2019)在《A-D-A型小分子电子给体光伏材料的端基修饰及其光伏性能》一文中研究指出有机太阳能电池(OSCs)活性层中的给体材料主要包括共轭聚合物与有机小分子,由于有机小分子给体具有结构确定、易于提纯、重复性高等独特的优势,近年来受到研究工作者的广泛关注。本工作中,我们采取具有良好共平面性的叁联苯并二噻吩(TriBDT-T)为推电子(D)中心共轭单元,分别以罗丹宁(RN)、氰基罗丹宁(RCN)和1,3-茚二酮(IDO)为拉电子(A)共轭端基,设计并合成了叁种具有A-D-A型结构的小分子给体材料TriBDT-T-RN、TriBDT-T-RCN和TriBDT-T-IDO。我们对比研究了叁种端基对其热分解温度、吸收光谱和分子能级等基本性能的影响,并分别将叁种小分子给体与非富勒烯型受体材料IT-4F共混制备器件,详细研究了活性层形貌与光伏性能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不同的A型端基对小分子给体材料的光学性能、电化学性能、光伏器件中活性层的微观形貌以及能量转换效率(PCE)产生显着影响。基于TriBDTT-RN:IT-4F、TriBDT-T-RCN:IT-4F和TriBDT-T-IDO:IT-4F的光伏器件的能量转换效率分别为9.25%、6.31%和6.18%。(本文来源于《物理化学学报》期刊2019年01期)

占肖卫[6](2019)在《A-D-A型小分子电子给体中的端基优化和高效率光伏器件》一文中研究指出相较于传统的无机太阳能电池,有机太阳能电池(OSCs)具备成本低、重量轻、可通过溶液加工方式制备柔性器件等诸多优点,已经成为具有重要应用前景的太阳能利用方式之一~(1,2)。自1995年俞刚等发明了具有本体异质结结构(BHJ)的OSC以来~3,采用共轭聚合物电子给体和小分子电子受体材料构建BHJ光伏活性层的电池能量转换效率(本文来源于《物理化学学报》期刊2019年01期)

邱忠彬[7](2018)在《基于吡咯并吡咯二酮单元的有机小分子电子给体材料的合成与光伏性能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论文系统的阐述了有机太阳能电池的发展历程,并着重介绍了非分子内共价键作用、吡咯并吡啶二酮(DPP)受体单元在小分子光伏给体材料设计中的实际应用。针对当前基于DPP受体单元的小分子光伏给体材料的开路电压、载流子迁移率以及能量转换效率偏低等缺点,本论文在给体材料内引入具有强电负性的原子,通过分子内/分子间构筑非共价键作用,有效的优化了材料能级,促进了材料分子间的π-π堆积作用和自组装性能,从而提高了基于给体材料光伏器件的短路电流、器件开路电压、载流子迁移率和器件能量转换效率。通过lHNMR、13C NMR和质谱等对目标化合物的结构进行了表征,并通过紫外-可见吸收光谱(UV-vis)、热失重分析(TGA)和循环伏安(CV)等方法研究了有机小分子材料的光物理、热稳定性和电化学性能。制作了基于所合成的有机小分子材料构筑的太阳能电池器件,研究了不同结构的材料对其光伏性能的影响。本论文设计合成了四个有机小分子给体材料,系统的研究了分子结构对器件性能的影响,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设计并合成了一类基于DPP受体单元的A-D-A型共轭小分子DFPh(DPP)2和DFDT(DPP)2,其分别以氟化后的苯(DFPh)及联噻吩(DFDT)为中心给体核。系统研究了他们的热稳定性、分子结晶性、光物理、电化学、分子平面性及光伏性能。研究发现:在A-D-A型小分子中心核上引入F原子,不仅可以有效的调节分子能级、改善分子间的堆积、增强分子的自组装性,还可以有效的提升器件的开路电压、短路电流和填充因子,从而获得了更好的光电转换效率。以弱电子给体DFPh为核的DFPh(DPP)2展现出更低最高占据轨道能级(HOMO能级),获得了更高的开路电压(0.97 V),而以具有更强给电子能力更长共轭单元的DFDT为核的DFDT(DPP)2表现出了更加优异的紫外可见吸收和更好的π-π堆积,因而获得了更高的短路电流12.60 mA cm-2和填充因子72.6%,获得了更高的光伏器件效率(PCE达到了 7.87%。这是基于DPP为末端受体单元的A-D-A型有机小分子光伏效率最高之一。初步研究表明,将氟原子引入到刚性骨架中心,能有效地提高A-D-A型有机小分子光伏性能。2、设计合成了两个(A-Ar)2D构型的应用于有机小分子太阳能电池(SMOSC)的高性能窄带隙给体小分子DMPh(DPP-Py)2和DFPh(DPP-Py)2。两个小分子以芘基(Py)作为末端基团,电子受体单元吡咯并吡咯二酮(DPP)作为线性支臂,分别以1,4-二甲氧基苯基(DMPh)、1,4-二氟苯基(DFPh)作为刚性给体中心核。我们研究了氟-硫(F…S)、氧-硫(O…S)原子间非共价键作用对于分子吸收光谱、分子能级、给受体共混形貌、空穴迁移率和光电性质进行了研究。与甲氧基化的DMPh(DPP-Py)2相比,氟化的DFPh(DPP-Py)2表现出了更低的HOMO能级,与PC71BM更优的共混形貌,以及更高的空穴迁移率。最终,基于DMPh(DPP-Py)2和DFPh(DPP-Py)2分子的OSCs的器件分别获得了 5.47%和7.54%的PCE。而DFPh(DPP-Py)2分子的光伏器件获得了一个更高的器件效率主要是由于Voc(0.77 V)、Jsc(15.3mAcm-2)、FF(64%)的一起提升造成的。研究结果表明,在(A-Ar)2D构型的分子共轭主链上的引入氟原子更加有利于构筑高效率有机光伏给体材料。本论文研究表明,分子设计对于获得稳定性高、光伏效率高的有机小分子光伏材料具有重要的作用。通过对不同的中心核单元进行修饰,达到了优化材料光伏性能的目的。对于探索基于DPP结构单元的有机小分子的分子结构对材料的光伏性能的影响、探索提高有机小分子材料光伏效率的途径和获得新型的高效有机小分子光伏材料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本文来源于《湘潭大学》期刊2018-06-01)

陈小丰[8](2018)在《基于硫醚侧链的喹喔啉聚合物电子给体材料的有机太阳能性能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有机太阳能电池具有轻便、柔性以及可以大规模生产等优点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与重视。材料合成与器件工艺的不断发展持续推动着有机太阳能电池转换效率的提升。本论文基于合成的新型喹喔啉类聚合物给体材料,通过与不同的受体材料组合,制备二元或叁元有机太阳能电池,系统研究受体材料的种类、器件制备工艺等对电池性能的影响规律。论文的主要工作如下:(1)合成了一种含有硫醚侧链的喹喔啉基聚合物PBDT-DFQX1,并将之分别与PC70BM、ITIC、ITTC受体材料组合,制备叁种二元有机太阳能电池,系统研究了受体材料的种类、器件制备工艺等对电池性能的影响规律。基于PC70BM受体制备的器件的最高能量转换效率为6.19%,ITIC器件的效率为6.42%,而ITTC器件的效率达到9.70%,证明给/受体之间具有良好的光谱互补性是获得高性能电池器件的必要条件。(2)创新性的将SBS作为加工用添加剂应用于ITIC器件中。发现SBS可以诱导活性层中的分子产生更有序的排列,从而改善活性层中给/受体之间的相分离行为,由此同时提高了器件的填充因子与短路电流,将其能量转换效率由6.42%提高到了 7.46%。(3)选择与给体材料HOMO/LUMO能级相差更小的受体0-IDTBR和N2200,分别与PBDT-DFQX1进行匹配制备非富勒烯聚合物太阳能电池(PBDT-DFQX1/0-IDTBR)和全聚合物太阳能电池(PBDT-DFQX1/N2200)。发现热退火处理工艺可以提高器件活性层的吸光强度与分子规整性;给/受体间很小的HOMO/LUMO能级差不影响电池中激子的分离和电荷传输行为,而有利于降低器件的开压损失,从而提高电池效率。基于PBDT-DFQX1/O-IDTBR的非富勒烯有机太阳能电池的效率达到8.67%,而开压损失只有0.56V;PBDT-DFQX1/N2200全聚合物有机太阳能电池的效率也达到6.66%,同时也保持着0.56V的低开压损失。(4)选择与PBDT-DFQX1在光谱上具有较好互补性的J52,将J52与PBDT-DFQX1作为给体,N2200作为受体,制备了叁元全聚合物有机太阳能电池,获得了 7.99%的能量转换效率。发现BDT-DFQX1与J52两个给体之间存在着能量转移,电池类型属于独立工作机制;高分辨AFM测试结果表明,第叁组分的加入使得活性层的相图由二元电池的双连续结构转变为叁元的海岛结构。(本文来源于《北京化工大学》期刊2018-05-25)

孙玉倩[9](2018)在《新型D-A共聚物电子给体在聚合物太阳能电池中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由于聚合物太阳能电池(PSCs)成本低,易于加工,重量轻,具有机械灵活性,并且可用于大面积高产量卷对卷生产,因此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目前,进一步提高PSCs的效率仍然是研究者关注的焦点。提高PSCs的效率的途径有很多,但归根到底还是要开发新材料。本论文将两种新型D-A共聚物电子给体材料应用到PSCs,分别制备了二元和叁元聚合物太阳能电池器件。最终我们实现了较高的能量转换效率(PCE),并通过一系列的表征做了详细的解释和说明。本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和创新点可以总结如下:第一章绪论部分综述了有机太阳能电池(OSCs)的发展历史,研究现状,基于器件结构对电池进行了分类,阐述了工作机理,并介绍了目前常用的给、受体材料及常规的提高器件性能的方法等。第二章中,研究了新型电子给体聚合物在二元PSCs中的应用。将亚乙烯基二噻吩亚甲基羟吲哚单元(VTI)引入聚合物共轭骨架中,得到两种给体-受体(D-A)共聚物P1和P2。两种基于VTI的共聚物都在可见光区域呈现宽广的吸收分布。基于P2:PC_(71)BM制备的PSCs的PCE达到了4.75%,远远高于基于P1:PC_(71)BM的PSCs的PCE(2.12%)。这些结果表明,对于相同共轭骨架的聚合物,增加垂直主链方向的共轭程度可以提高其性能,并表明VTI单元作为高性能半导体聚合物的构建块,具有巨大潜力。第叁章中,研究了新型电子给体聚合物材料在叁元太阳能电池器件中的应用。将萘并噻吩并[3,2-b]噻吩衍生物(PV12)作为第叁组分,制备了以PCDTBT_(1-x):PV12_x:PC_(71)BM为活性层的叁元太阳能电池。在x=0.15时,没有阴极界面层的叁元PSCs中,由于同时增强了开路电压(V_(OC)),短路电流(J_(SC))和填充因子(FF),实现了6.73%的PCE,远高于对应的二元PSCs(PCDTBT:PC_(71)BM和PV12:PC_(71)BM对应的二元器件效率分别为5.28%和2.93%)。当IIDTh-NSB作为阴极界面层引入到活性层和Al之间时,叁元太阳能电池的PCE达到了7.69%。紫外光电子能谱表明PCDTBT(D1)、PV12(D2)和PC_(71)BM(A)形成级联的能级排布,形成了一个叁元异质结,结果显示开路电压(V_(OC))的限制被打破。紫外-可见吸收和外量子效率光谱显示PV12与PCDTBT具有完美的互补吸收。原子力显微镜和透射电子显微镜图像显示,添加PV12可以优化活性层的形貌和相分离。荧光光谱(PL)研究表明,从PCDTBT到PV12发生了F?rster共振能量转移。此外,研究表明叁元PSCs的PCE对活性层的厚度不敏感,可以制备更厚的太阳能电池器件,这对于有机光伏器件的卷对卷生产是非常重要的。(本文来源于《吉林大学》期刊2018-05-01)

王丽辉[10](2018)在《苯并噻二唑为中心吸电子单元的光伏给体材料的合成与性能》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设计合成了 12种新型的以苯并噻二唑(BT)为中心吸电子单元的有机小分子光伏给体材料,通过引入桥键,改变末端给电子单元及对中心吸电子单元的修饰等方法研究了有机小分子结构和光伏性能之间的关系。内容如下:(1)设计合成了两个分别采用苯基和苯乙炔基为桥键,5,6-辛氧基-苯并噻二唑(DOBT)为中心吸电子单元,叁苯胺(TPA)为给电子单元的D-π-A-π-D型有机小分子。优化了分别以苯乙烯基和氰基苯乙烯基为桥键,基于TPA-DOBT骨架的D-π-A-π-D型小分子BDETBT和BDCTBT的光伏性能。系统地研究了桥键效应对这一系列基于TPA-DOBT骨架小分子的结构和光伏性能的影响。其中,苯乙炔基的引入有效降低了分子的HOMO能级,获得了 1.03 V的开路电压(Voc)。苯乙烯基的引入改善了分子的平面性,降低了分子的禁带宽度(Eg),提高了短路电流(Jsc);氰基苯乙烯基的引入不仅改善了分子的平面性,且大大降低了 HOMO能级,获得了高达1.08 V的Voc和4.84%的能量转换效率(PCE)。(2)基于氰基苯乙烯基的引入有效地降低了分子的HOMO能级,提高了其光伏性能的研究结果,设计合成了一系列以氰基苯乙烯基为桥键,基于TPA-BT为骨架的D-π-A-π-D型有机小分子,通过引入联二噻吩(TT)为桥键和在中心吸电子单元上引入氟原子(F)为吸电子性基团,调节分子的结构和光伏性能。其中,氟原子的引入极大地降低了 HOMO能级,相应器件获得了高达1.11 V的Voc;TT的引入有效降低了Eg,相应器件获得了较大的Jsc;TT和F原子的协同作用实现了低HOMO能级和窄Eg的均衡,相应器件获得高达4.86%的PCE和1.01 V的Voc。(3)基于TT和F原子的协同作用实现了低HOMO能级和窄Eg的均衡的研究结果,设计合成了四个以DOBT为中心吸电子单元,分别以咔唑(Cz)和TPA为给电子单元,叁键和单键分别为桥键的D-π-A-π-D型有机小分子。通过改变末端给电子单元和吸电子性能的叁键的引入实现对小分子光电性能的调控。其中,Cz和叁键的协同作用,极大地降低了分子的HOMO能级,相应器件获得了高达1.06 V的Voc。TPA和叁键相结合,实现了低HOMO能级和窄Eg的均衡,相应光伏器件获得了 3.26%的PCE。(4)基于以DOBT为中心吸电子单元的有机小分子具有良好溶解性,结构易于修饰和良好的光伏性能。设计合成了两个以DOBT为中心吸电子单元的A1-D-A2-D-A1结构的有机小分子,并通过改变末端吸电子单元进一步探讨有机分子结构和光伏性能之间的关系。两个小分子均具有较低的HOMO能级、较窄的Eg及较好的光伏性能。(本文来源于《大连理工大学》期刊2018-04-25)

电子给体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以有机小分子为给体材料、稠环电子受体为受体材料的全小分子有机太阳能电池可以充分结合小分子给体和稠环电子受体各自的优势,具有很大的研究价值和应用潜能。然而,此类电池目前的研究较少,能量转换效率总体偏低。在高效的稠环电子受体材料层出不穷的情况下,发展能与之匹配的小分子给体材料就显得尤为迫切与重要。我们首次提出双吸电子基团的小分子给体材料设计策略,设计合成了一个新型的A1-A2-D-A2-A1型小分子给体材料SBDT-BDD,将其应用于全小分子有机太阳能电池。基于SBDT-BDD:IDIC的二元器件,获得了9.2%的能量转换效率;基于SBDT-BDD:IDIC:PC71BM的叁元器件,获得了10.9%的能量转换效率。发展了精准调控全小分子有机太阳能电池活性层的有效方法,通过加入第叁组分PC71BM来提供互补的光学吸收,优化垂直相分离,从而协同提升器件的短路电流与填充因子。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电子给体论文参考文献

[1].李川,刘欢,叶俊,张弛.电子受体芳基硼和电子给体吡咯[3,2-b]并吡咯杂化的新型有机发光分子的合成及其性质研究[J].化工新型材料.2019

[2].霍勇,张浩力,占肖卫.针对稠环电子受体的小分子给体材料的设计[C].第六届新型太阳能电池材料科学与技术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019

[3].付慧敏.新型二硫富瓦烯π电子给体的合成及性质研究[D].郑州大学.2019

[4].王建荣.基于深能级聚合物电子给体材料以及非富勒烯受体的光伏器件研究[D].西北大学.2019

[5].贾国骁,张少青,杨丽燕,何畅,范慧俐.A-D-A型小分子电子给体光伏材料的端基修饰及其光伏性能[J].物理化学学报.2019

[6].占肖卫.A-D-A型小分子电子给体中的端基优化和高效率光伏器件[J].物理化学学报.2019

[7].邱忠彬.基于吡咯并吡咯二酮单元的有机小分子电子给体材料的合成与光伏性能研究[D].湘潭大学.2018

[8].陈小丰.基于硫醚侧链的喹喔啉聚合物电子给体材料的有机太阳能性能研究[D].北京化工大学.2018

[9].孙玉倩.新型D-A共聚物电子给体在聚合物太阳能电池中的应用[D].吉林大学.2018

[10].王丽辉.苯并噻二唑为中心吸电子单元的光伏给体材料的合成与性能[D].大连理工大学.2018

论文知识图

有机光敏染料的D-π-A结构示意图的分子结构和I-V特性曲线本体异质结型聚合物太阳能电池的器件...化合物3b分子共骊模式和Ratner提出的D-σ-A整流分子...由单晶数据得出的化合物24单晶中的分...

标签:;  ;  ;  ;  ;  ;  ;  

电子给体论文_李川,刘欢,叶俊,张弛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