振动台基础论文_赵晓光,高文生

导读:本文包含了振动台基础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振动台,动力,基础,桩基础,相互作用,结构,效应。

振动台基础论文文献综述

赵晓光,高文生[1](2019)在《地震作用下高承台群桩基础振动台试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震害特征明显、承受水平荷载不利的高承台群桩基础,以埋入式低承台群桩基础作为比较对象,开展砂质粉土地基条件下高、低承台群桩基础模型体系的振动台试验,详细分析试验体系的加速度响应、桩身内力、土-结构接触动土压力等响应特征。试验结果表明:采用的均匀砂质粉土地基主要起放大作用,地基土与桩身的加速度响应自下而上被逐渐放大;高承台桩体系由于承台与桩身外露,使得辐射阻尼耗散能量的作用减弱,导致高承台桩结构体系的动力响应显着,而低承台桩基由于埋入式承台结构受到较强的土体约束作用,造成其加速度响应较小;桩顶与承台联结的嵌固效应、承台与桩身自由段的外露(桩周侧向无地基土约束),将会显着改变桩身的内力分布;同时也观测到埋入式承台结构的正侧面动土压力显着发挥,反映了在承台、基桩和地基土协同工作中承台侧面水平抗力的贡献不容忽视。试验揭示了地震作用下高承台桩基础的动力响应规律,为桩基础的抗震设计提供参考。(本文来源于《建筑结构》期刊2019年17期)

许成顺,豆鹏飞,杜修力,陈苏,李霞[2](2019)在《液化场地–群桩基础–结构体系动力响应分析——大型振动台模型试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进行了液化场地–结构体系动力相互作用大型振动台试验,对土体和桩基的加速度反应、饱和砂土层的孔压反应等进行了测试。重点阐述了土体和群桩基础的加速度地震响应特征和饱和土体的孔压发展规律,并对土体侧向变形规律进行了分析。试验研究结果表明:0.05g拍波输入时,土体和桩基对加速度反应有着明显放大作用,土体各处孔压比增长幅度不大,土体侧向位移较小;0.3g汶川地震卧龙台地震记录输入时,桩基加速度反应规律与土体反应基本一致,土体孔压比增长明显,上部土体完全液化;土体水平侧向变形较大。本文成果可为液化场地–群桩基础动力相互作用研究做对比分析和验证数值模拟工作提供参考。(本文来源于《岩土工程学报》期刊2019年12期)

尚守平,张斌,肖逸夫,王振[3](2019)在《基础隔震低层框架结构振动台试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将钢筋沥青隔震技术应用到我国村镇地区低层框架结构房屋,根据基础隔震理论,在钢筋沥青隔震墩的基础上,提出一种新型钢结构隔震墩,设计和制作了1/2大比例缩尺房屋模型,对其进行振动台试验。通过对隔震模型的动力特性、地震响应进行分析,研究钢隔震墩应用于低层框架结构的减震效果。试验表明:隔震模型在八度多遇地震作用下,隔震钢筋处于弹塑性工作状态,振后复位良好;设置隔震层可有效减小结构的自振频率,明显降低加速度反应,加速度折减系数在0.24~0.51之间。该钢隔震墩减震效果显着,制作简单、价格低廉、耐久性好,适于在广大村镇地区低层框架结构中推广使用。(本文来源于《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期刊2019年04期)

刘文明,龚秋明[4](2019)在《基于振动台试验的斜坡-基础-线塔地震响应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完成了斜坡-基础-线塔体系振动台试验,通过输入不同振幅的地震波,探讨了模型的动力响应规律。结果表明:斜坡的放大效应显着,放大系数随振幅的增加呈非线性变化;输电塔塔身上部较下部放大明显,随着振幅的增大放大系数呈减小的趋势,2、3号塔相对1号塔放大作用更大;坡顶桩身应变变化较大,呈现"中间大,两头小"的叁角形分布。(本文来源于《四川建筑科学研究》期刊2019年04期)

许成顺,豆鹏飞,杜修力,陈苏,李霞[5](2019)在《场地土-群桩基础-结构体系动力响应研究——大型振动台系列试验方案设计》一文中研究指出以饱和砂土液化后场地失效模式特征与场地失效时群桩基础地震反应破坏机理为研究目的,依托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大型模拟地震振动台系统,开展可液化场地、非液化场地在水平地震动激励下桩-土-结构动力相互作用动力体系大型振动台系列试验。基于本次系列试验研究对象以及试验目的,阐述了系列试验中动力模型体系相似比设计的基本原则、地基的制备、模型结构制作、各个种类传感器的选择与布设、输入地震记录的选取与工况安排等内容,介绍了阵列式位移计、非接触式位移动态采集系统等新型传感测试设备,并对所采用的层状单向剪切模型土箱设计合理性与科学性进行了验证。由之后的试验结果可知,本次系列试验设计方案是合理、可靠的,层状剪切模型箱的"模型箱效应"很小。(本文来源于《防灾减灾工程学报》期刊2019年03期)

牛志伟,王若灿,郑人逢[6](2019)在《台上水体对水下振动台反力基础动力响应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水下振动台是振动台型式的一种改进,即在传统振动台系统上增建台上水池系统,反力基础仍是水下振动台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为研究水池系统对振动台反力基础动力响应的影响,针对河海大学水下振动台的反力基础设计方案,采用有限元动力时程法,对比分析有水、无水工况各反力基础设计方案下的动力响应,并对反力基础周边隔振措施的有效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台上水体会略微增大反力基础的动力响应;反力基础周围设置隔振带可有效降低反力基础外围地面的加速度响应。研究成果可为水下振动台反力基础设计提供参考。(本文来源于《水电能源科学》期刊2019年02期)

卢俊龙,张荫[7](2018)在《密肋复合墙结构-基础-地基共同作用体系振动台试验》一文中研究指出为研究密肋复合墙结构-基础-地基共同作用体系地震响应的基本规律,设计制作了1/15比例模型密肋复合墙结构及模拟地基土箱,于土箱内侧设置边界阻尼材料,底部铺设卵石层,分层填筑黄土进行夯实,将结构模型按埋深要求置入土体,形成结构与地基相互作用体系.分别输入不同峰值单向、双向及3向地震波,测试了地基表面及结构楼层的位移及加速响应,计算比较了各测点的加速度及位移放大系数,对地基与结构的加速度与位移放大效应、地震耦合效应以及相互作用系统地震破坏机制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地震作用下结构放大效应及耦合效应均与烈度及测点位置高度有关,试验加载后地基破坏较严重,上部结构保持基本完好.因此,考虑地基与结构相互作用及地震耦合作用后,在设计中可对结构地震效应进行适当调整.(本文来源于《武汉大学学报(工学版)》期刊2018年12期)

牛志伟,王若灿,郑人逢[8](2018)在《振动台反力基础动力响应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振动台反力基础是模拟地震振动台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反力基础设计的成败不仅影响振动台系统运行的稳定性,而且还影响周围建筑结构的安全、操作人员的健康安全及其他仪器设备的正常运行。针对河海大学在建的水下振动台反力基础设计方案,采用有限元动力时程法对其进行动力响应分析,研究反力基础周围隔振带措施及不同反力基础方案对基础动力响应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在反力基础周围设置隔振带可有效降低反力基础外围地面的加速度响应,增大反力基础质量块可减小其动力响应。研究成果也可为其他振动设备的基础设计提供参考。(本文来源于《建筑结构》期刊2018年S2期)

周永毅,张建经,曹礼聪,欧阳芳,王志佳[9](2018)在《长大高耸结构的单桩基础振动台试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横向地震响应是影响长大高耸结构(如风机、超高桥墩桥梁等)抗震稳定性的重要因素,开展此方面的研究对于此类结构的防震减灾具有积极意义。本文基于前期开展的单桩基础振动台试验,研究了地震激励下的桩基横向地震响应规律。首先使用加速度空采段数据对环境噪声进行了分析,为滤波器提供合理的截止频率,并将加速度响应结果与Gohl所开展试验进行了对比,以说明上部结构对桩基横向响应的影响。然后使用应变片数据转化得到了桩-土体系的p-y(土抗力-横向位移)数据,并通过不同传感器数据对同一物理量的记录情况对比,验证了试验数据质量,在此基础上研究桩基动力p-y响应规律。所得结果表明:(1)空采段数据所携带的噪声信息可以通过FFT变换后,利用信噪比为滤波器提供合理的截止频率;(2)上部结构对横向加速度响应影响显着,与Gohl试验相比,本文试验土面处加速度放大系数仅是其0. 59倍,而位移响应幅值是其10. 5倍;(3)桩基类型、场地条件对p-y响应影响显着,与Wilson试验结果相比,本试验p-y曲线的最大横向位移仅是其1/13;(4)地震作用下桩基一侧出现了明显的桩土间隙,而另一侧则不存在(刚度一侧加强,一侧减弱),这种两侧的差异性变化会严重影响结构的稳定性,但在其他非高耸结构的桩基振动台试验中少有记录和分析。(本文来源于《自然灾害学报》期刊2018年06期)

闫维明,戴颖楠,陈适才,孙运轮[10](2018)在《核电厂整体基础隔震体系的振动台试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解决基础隔震技术在核电工程中的应用问题,以某高温气冷堆核电厂房结构为背景,通过1∶20缩尺模型地震模拟振动台试验,研究了水平双向和叁向地震动作用下水平整体基础隔震核电结构(含设备)的地震响应规律和特点,包括结构的加速度和位移反应、楼层反应谱和设备反应以及隔震效果等.结果表明:隔震结构的前二阶振型为水平双向平动,且变形主要集中在隔震层,上部结构近于平动;考虑竖向输入后结构水平向加速度放大系数是水平双向输入的2~3倍,且竖向加速度响应较大;水平向楼层反应谱峰值远小于竖向,叁向输入的竖向楼层反应谱峰值大于双向输入;设备与结构的反应规律和特点基本相似.总之,水平向隔震可以有效降低结构和设备的水平向地震反应,但对竖向反应基本无减震效果,且竖向地震动作用可能降低水平向隔震效果.(本文来源于《北京工业大学学报》期刊2018年12期)

振动台基础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进行了液化场地–结构体系动力相互作用大型振动台试验,对土体和桩基的加速度反应、饱和砂土层的孔压反应等进行了测试。重点阐述了土体和群桩基础的加速度地震响应特征和饱和土体的孔压发展规律,并对土体侧向变形规律进行了分析。试验研究结果表明:0.05g拍波输入时,土体和桩基对加速度反应有着明显放大作用,土体各处孔压比增长幅度不大,土体侧向位移较小;0.3g汶川地震卧龙台地震记录输入时,桩基加速度反应规律与土体反应基本一致,土体孔压比增长明显,上部土体完全液化;土体水平侧向变形较大。本文成果可为液化场地–群桩基础动力相互作用研究做对比分析和验证数值模拟工作提供参考。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振动台基础论文参考文献

[1].赵晓光,高文生.地震作用下高承台群桩基础振动台试验研究[J].建筑结构.2019

[2].许成顺,豆鹏飞,杜修力,陈苏,李霞.液化场地–群桩基础–结构体系动力响应分析——大型振动台模型试验研究[J].岩土工程学报.2019

[3].尚守平,张斌,肖逸夫,王振.基础隔震低层框架结构振动台试验研究[J].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2019

[4].刘文明,龚秋明.基于振动台试验的斜坡-基础-线塔地震响应研究[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019

[5].许成顺,豆鹏飞,杜修力,陈苏,李霞.场地土-群桩基础-结构体系动力响应研究——大型振动台系列试验方案设计[J].防灾减灾工程学报.2019

[6].牛志伟,王若灿,郑人逢.台上水体对水下振动台反力基础动力响应的影响[J].水电能源科学.2019

[7].卢俊龙,张荫.密肋复合墙结构-基础-地基共同作用体系振动台试验[J].武汉大学学报(工学版).2018

[8].牛志伟,王若灿,郑人逢.振动台反力基础动力响应分析[J].建筑结构.2018

[9].周永毅,张建经,曹礼聪,欧阳芳,王志佳.长大高耸结构的单桩基础振动台试验研究[J].自然灾害学报.2018

[10].闫维明,戴颖楠,陈适才,孙运轮.核电厂整体基础隔震体系的振动台试验研究[J].北京工业大学学报.2018

论文知识图

振动台基础立面图和平面图振动台基础与反力墙系统平面布...振动台基础示意图振动台基础几何分区图振动台基础示意图地震模拟振动台叁台阵基础(单位:mm)

标签:;  ;  ;  ;  ;  ;  ;  

振动台基础论文_赵晓光,高文生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