垩白度论文_韩笑,赵海成,滕汶志,李红宇,潘喜鹏

导读:本文包含了垩白度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白度,水稻,背部,盐碱土,大米,维管束,粳稻。

垩白度论文文献综述

韩笑,赵海成,滕汶志,李红宇,潘喜鹏[1](2018)在《利用AMMI模型评价苏打盐碱土对水稻垩白粒率和垩白度稳定性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品种和盐碱程度二因素完全随机试验设计,利用AMMI模型分析了5份耐盐碱水稻品种(龙稻16、13G028、13G030、13G040、长白9)垩白粒率和垩白度的稳定性,以期为苏打盐碱地水稻外观品质改良提供科学依据。结果表明,品种间垩白粒率和垩白度的稳定性不同,环境对垩白性状的影响也不同;垩白性状的总变异呈基因型(G)>环境(E)>基因型×环境(G×E),垩白粒率和垩白度PCA1、PCA2和PCA3平方和分别累计解释基因型×盐碱互作平方和的99.65%和99.80%;参试材料在不同盐碱梯度下垩白粒率和垩白度的稳定性以龙稻16最强,其次为13G030,再次为13G028和长白9,13G040的稳定性最差。(本文来源于《中国稻米》期刊2018年04期)

涂晓丽,李骥,潘思轶,王鲁峰[2](2017)在《大米垩白度与米饭蒸煮品质的相关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研究了五种垩白度不同的原料米饭在高压蒸煮工艺条件下的蒸煮品质,并对垩白度与多种蒸煮品质指标进行了相关性分析;同时为了满足少量米饭品质测定需要设计了微波蒸煮米饭的工艺条件,研究微波蒸煮工艺条件下不同垩白面积对米饭糊化度的影响。研究发现:大米蒸煮后米饭的膨胀率和吸水率与原料米的垩白度呈负相关,但是均未达到显着性水平;质构特性与垩白度的相关性分析表明垩白度主要影响米饭的硬度,对米饭粘度、粘聚性、回复性、弹性、胶粘性和咀嚼性有一定影响,但影响并不显着;原料米的垩白度与米饭形态呈极显着负相关;与口感呈显着负相关;与色泽、滋味、香气均有一定相关性,但均未达到显着水平;微波蒸煮试验显示全垩白米样糊化速度较无垩白米样在3~15 min阶段都要快,且最终糊化度值全垩白米样比无垩白米样大。(本文来源于《现代食品科技》期刊2017年12期)

李文林,柳德书,吴国权,史纪明,李祥[3](2011)在《水稻哲稻2号垩白粒率、垩白度达标的选育技术》一文中研究指出2004年2月,内蒙古自治区农作物审定委员会对哲稻2号进行审定时,由于垩白粒率、垩白度超标没有通过。本人认为本品种经过2001-2002年内蒙古水稻品种区域试验、生产试验、抗瘟性鉴定、稻谷米质检验,在生产示范时,农户普遍反映增产,且(本文来源于《内蒙古农业科技》期刊2011年03期)

陈新红,叶玉秀,孟庆东[4](2010)在《不同氮肥与密度下水稻穗上籽粒垩白度的差异》一文中研究指出以中熟武育粳3号为试验材料,通过设置不同氮肥与密度,研究水稻穗上籽粒垩白度的差异以及氮肥与密度对其的影响。结果表明:穗上不同部位垩白度的大小为上部<中部<下部;一次枝梗<二次枝梗;一次枝梗上第2、3、4粒位垩白度较第1、6、5粒位高,在不同部位不同粒位间垩白度的差异较复杂。随氮肥水平的增高,一次枝梗和穗上部二次枝梗籽粒垩白度增大,其中穗上部第1粒位垩白度显着增大;密度对穗上籽粒垩白度的影响表现出与氮肥有一定的互作效应,高氮肥水平下,增加密度,籽粒的垩白度会增大。(本文来源于《中国农学通报》期刊2010年06期)

刘光蓉,管庶安[5](2009)在《基于图像处理技术的大米垩白度检测》一文中研究指出垩白是衡量大米品质的重要指标之一。为了快速、客观、准确地检测垩白米粒,以实际应用为目的,利用最佳阈值先将大米从背景中分割出来,然后通过近似垩白的比色带确定分割垩白的最佳阈值,将垩白从大米中分割出来,通过计算垩白区面积与整粒米面积之比确定垩白米粒,并计算垩白度和垩白粒率,实现大米垩白度的自动检测。(本文来源于《粮食与饲料工业》期刊2009年11期)

郑燕,吴为人[6](2008)在《利用稻米垩白度分析软件测量叶片相对病斑面积》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提出一种利用稻米垩白度分析软件Chalkiness 1.0测量衡量植物叶片病害综合指标之一叶片相对病斑面积(RLA)的方法。【方法】通过扫描或拍照获得病害叶片的数字图像;然后利用图像处理软件(如Photoshop)对图像进行处理,最重要的是用肉眼识别病斑并用"画笔工具"涂黑,使叶片中的病斑明晰化;最后利用Chalkiness 1.0计算出图像中的RLA。【结果】用本方法对稻瘟病叶上病斑的相对面积进行测量。比较5次重复测量的结果,发现该方法重复性好,误差小。【结论】该方法简单、快速、准确,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本文来源于《中国农业科学》期刊2008年10期)

雷东阳,谢放鸣,徐建龙,陈立云[7](2008)在《稻米粒形和垩白度的QTL定位和上位性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由181个家系组成的Lemont/特青籼粳交重组自交系群体,以及由161个RFLP、SSR标记和3个形态标记构建的全长为1916.5cM、覆盖水稻基因组12条染色体的连锁图,采用线性模型的复合区间作图方法(QTLMapper V1.0),对粒长、粒宽、长宽比和垩白度等4个稻米品质性状的数量性状座位(QTL)进行了分析。在水稻的所有12条染色体上共定位到7个加性主效QTL和19对上位性QTL,其中控制粒长、粒宽、长宽比的主效QTL各2个,控制垩白度的QTL 1个,分别解释12.8%、40.0%、26.0%和42.1%的表型变异;共检测到6对影响垩白度、6对影响粒长、7对影响长宽比的上位性QTL,分别解释52.2%、31.3%和38.2%的表型变异。结果表明,上位性QTL和主效QTL一样在稻米粒形和垩白度的遗传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本文来源于《中国水稻科学》期刊2008年03期)

石英尧,申广勒,石扬娟,陈多璞[8](2006)在《杂交早稻垩白度的杂种优势和相关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选用7个早籼稻恢复系和6个不育系,采用不完全双列杂交,配组42个杂交组合,对这些组合和亲本进行垩白度测定,进而分析了垩白度的中亲优势、超亲优势、亲本的一般配合力(GCA)、组合的特殊配合力(SCA)以及垩白度与其他性状间的相关性。结果表明,杂交早稻垩白度与亲本的GCA和组合的SCA具有密切的关系,通常GCA越低,SCA的方差越大,所配组合更易出现垩白度低的组合。垩白度低的不育系配组的组合,中亲优势多为正值;垩白度高的不育系配组的组合,中亲优势偏向负值。不育系对杂种垩白度影响较大,育种中应加强不育系的垩白度改良。(本文来源于《安徽农业科学》期刊2006年14期)

杨福,聂小兰,宋慧,崔喜艳,侯立荣[9](2005)在《2个不同垩白度粳稻胚乳养分输导组织解剖结构的比较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以少垩白的粳稻品种"秋田小町"、多垩白的粳稻品种"新疆1号"为试材,在光学显微镜下研究了水稻籽粒背部养分输导系统解剖结构的差异。结果表明:籽粒背部维管束中导管数量、导管直径和筛管区宽度"秋田小町"分别比"新疆1号"多0 8条,0 49μm和2 81μm,作为"通道细胞"的珠心突起和糊粉层细胞的层数及厚度"秋田小町"分别比"新疆1号"高1 1层,2 7μm和1.2层,19 0μm。分析认为水稻背部养分输导系统解剖结构上的差异可能与水稻垩白的形成有关。(本文来源于《吉林农业大学学报》期刊2005年01期)

杨福,宋惠,崔喜艳,高玮[10](2004)在《不同垩白度粳稻胚乳淀粉体发育的扫描电镜观察》一文中研究指出垩白是稻米胚乳中淀粉体和蛋白质体排列不够紧密而形成的白色不透明的部分,具有垩白的稻米透明度差、整精米率低、商品品质不佳[1 ] 。降低垩白是稻米品质改良中要解决的关键问题。因此,水稻籽粒灌浆期间有关淀粉体的发育状况与稻米垩白关系的研究十分必要。国内外已有(本文来源于《作物学报》期刊2004年04期)

垩白度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研究了五种垩白度不同的原料米饭在高压蒸煮工艺条件下的蒸煮品质,并对垩白度与多种蒸煮品质指标进行了相关性分析;同时为了满足少量米饭品质测定需要设计了微波蒸煮米饭的工艺条件,研究微波蒸煮工艺条件下不同垩白面积对米饭糊化度的影响。研究发现:大米蒸煮后米饭的膨胀率和吸水率与原料米的垩白度呈负相关,但是均未达到显着性水平;质构特性与垩白度的相关性分析表明垩白度主要影响米饭的硬度,对米饭粘度、粘聚性、回复性、弹性、胶粘性和咀嚼性有一定影响,但影响并不显着;原料米的垩白度与米饭形态呈极显着负相关;与口感呈显着负相关;与色泽、滋味、香气均有一定相关性,但均未达到显着水平;微波蒸煮试验显示全垩白米样糊化速度较无垩白米样在3~15 min阶段都要快,且最终糊化度值全垩白米样比无垩白米样大。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垩白度论文参考文献

[1].韩笑,赵海成,滕汶志,李红宇,潘喜鹏.利用AMMI模型评价苏打盐碱土对水稻垩白粒率和垩白度稳定性的影响[J].中国稻米.2018

[2].涂晓丽,李骥,潘思轶,王鲁峰.大米垩白度与米饭蒸煮品质的相关性研究[J].现代食品科技.2017

[3].李文林,柳德书,吴国权,史纪明,李祥.水稻哲稻2号垩白粒率、垩白度达标的选育技术[J].内蒙古农业科技.2011

[4].陈新红,叶玉秀,孟庆东.不同氮肥与密度下水稻穗上籽粒垩白度的差异[J].中国农学通报.2010

[5].刘光蓉,管庶安.基于图像处理技术的大米垩白度检测[J].粮食与饲料工业.2009

[6].郑燕,吴为人.利用稻米垩白度分析软件测量叶片相对病斑面积[J].中国农业科学.2008

[7].雷东阳,谢放鸣,徐建龙,陈立云.稻米粒形和垩白度的QTL定位和上位性分析[J].中国水稻科学.2008

[8].石英尧,申广勒,石扬娟,陈多璞.杂交早稻垩白度的杂种优势和相关性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06

[9].杨福,聂小兰,宋慧,崔喜艳,侯立荣.2个不同垩白度粳稻胚乳养分输导组织解剖结构的比较研究[J].吉林农业大学学报.2005

[10].杨福,宋惠,崔喜艳,高玮.不同垩白度粳稻胚乳淀粉体发育的扫描电镜观察[J].作物学报.2004

论文知识图

武育粳3号穗上不同粒位籽粒的垩白度垩白米率与垩白度二维分布图不同处理的稻米垩白度七品种稻谷垩白粒率、垩白度比...整精米垩白度与垩白粒率的关系3.6突变体与野生型浙恢7954的米粒...

标签:;  ;  ;  ;  ;  ;  ;  

垩白度论文_韩笑,赵海成,滕汶志,李红宇,潘喜鹏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