窗口数据通信的设计与实现

窗口数据通信的设计与实现

一、窗口数据通信设计与实现(论文文献综述)

寇文龙,李凤华,董秀则,曹晓刚,耿魁,李青[1](2021)在《支持差异化可协商的数据通信机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针对云环境和物联网中存在海量、差异化的计算单元和终端设备,硬件资源和运算能力的差异对高可靠高性能的数据通信提出了新的挑战这一问题,提出了支持差异化可协商的数据通信机制。提出参数协商方法,发送端根据接收端能力不同进行参数协商,实现差异化、可协商的数据通信;设计重传反馈机制,发送端通过接收端反馈的数据接收情况动态调整发送速率和重传数据,提高通信效率和可靠性。实验结果表明,所提机制能够根据接收端能力差异,进行动态自适应、高效、并行通信。

刘洞天[2](2021)在《基于通信数据流异常检测的地震灾情评估》文中研究说明地震作为严重的地质灾害,每次发生都会造成一定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震后对于灾情的合理评估能够有效地为抗震救灾提供决策依据。随着科技的发展,我国的手机持有量日益增加,能够收集大量通信数据,且通信数据能体现出人的活动变化。利用通信数据异常变化能够进行灾情评估,评估网格灾区等级,并在地图中进行展示,为应急救灾提供辅助支持。本文基于通信数据流在震后的异常变化,对于灾情中灾区等级进行评估。主要研究工作如下。首先,依照通信数据的特点设计了数据处理流程。改进了基于邻域粗糙集的特征约简方法,对于通信数据进行特征约简。在测试数据集上验证了方法的约简效果。针对通信数据流的异常检测问题,设计了基于LSTM+差值正态建模的数据流异常检测模型。利用LSTM进行数据预测,将设定窗口内的预测差值进行正态分布建模,根据当前预测差值在正态分布中概率密度的倒数作为异常分数,判断异常。在NAB数据集上进行实验,验证模型异常检测能力明显优于K-sigma模型和Meanshift聚类模型。进而,针对数据流中数据分布随时间变化,本文设计了基于SVM模型参数的数据分布检测方法。通过前后两窗口数据训练SVM的参数差异,检测数据分布变化。将两个数据窗口的数据和类别输入SVM模型,计算前后两窗口数据的分类平面向量,根据向量间的夹角余弦值判断性能变化。在电力、大气污染等数据集上,对比ADWIN和DDM方法进行实验,本方法的准确率更优。最后,本文利用通信数据随时间的变化趋势,对于灾区等级评估进行了调整。基于局部空间自相关,设计了 G统计量的灾区等级调整方法。对于网格异常程度的G统计量进行分析。将呈现聚集的网格,利用特征向量中心性重新评估其灾区等级。通过时间和空间的分析,提升了灾情评估的准确性。基于WebGIS实现了灾情数据的存储和灾情展示,将网格灾区等级在地图上进行展示。

陈新欣[3](2021)在《靶场环境参数集成监测系统及LoRa组网的设计与实现》文中研究说明靶场环境包括飞机、导弹、运载火箭、飞船等诸多试验靶场,对于靶场试验来说,靶场背景环境参数的监测必不可少,靶场环境参数决定了试验任务能否顺利完成。然而面对复杂的靶场环境,如何进行多种环境参数集中采集、对于覆盖范围广的靶场环境如何进行大范围内的组网监测、对于数据如何进行远距离传输,都是靶场环境监测目前面临的主要问题。本文结合LoRa无线技术、ARM嵌入式技术、多传感器集成技术和北斗定位技术设计了一套符合复杂靶场背景下的环境数据集成监测系统。主要内容包括:1.比较分析现有环境监测系统,并结合靶场背景环境的实际需求,进行系统方案设计。根据方案设计进行处理器、传感器和操作系统的选型。结合ARM嵌入式技术、多传感器集成技术和μC/OS-II实时操作系统进行环境监测终端软硬件设计,实现对环境中的温度、湿度、光照强度、大气压强、降雨量、太阳总辐射、PM10、PM2.5、风速、风向等十多种环境参数集成采集,解决了靶场背景环境监测数据采集单一,集成度低等问题。2.对WiFi、ZigBee、LoRa等无线传输技术进行比较,利用LoRa技术的优势,将LoRa无线技术应用于靶场背景环境监测系统。进行LoRa无线模块节点硬件电路和软件通信设计,实现环境数据的远距离低功耗传输和大范围内靶场环境的星形组网监测设计。利用北斗定位技术实现环境监测终端的位置信息定位功能。3.根据系统构架设计远程监测终端的上位机软件。远程监测终端通过LoRa无线模块接收各个环境监测终端采集到的环境数据和位置信息,进而对环境数据进行分析处理和人机交互设计,并且实现定位信息地图显示功能。系统方案设计完成后进行系统外观模型设计和系统组装,最后进行系统调试,调试包括环境终端采集测试、LoRa通信性能测试和上位机软件测试。测试结果表明环境监测终端可以对环境中十多种环境参数进行集中采集,并且准确获取到终端位置信息。LoRa无线模块的传输距离、丢包率和节点组网性能都可以达到预期设计目标。远程监测终端上位机软件可以准确接收处理环境数据和位置信息。本文通过对靶场环境参数集成监测及LoRa组网系统设计,实现了对靶场环境数据的集中准确测量、设备集成度高、数据传输距离远、组网方式灵活等目标,为靶场环境监测提供了一套有效的监测设备。

李自然[4](2021)在《基于WPF的无人机地面管控系统设计》文中提出随着无人机在航拍、农业等领域的广泛发展与应用,对无人机自主作业的需求也日益提升。研究无人机地面管控系统,实现无人机飞行状态的实时查看、航迹规划、故障诊断等功能,对促进无人机行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为此,本文设计了基于WPF的无人机地面管控系统,主要工作内容如下:首先根据无人机实际作业场景,分析管控系统功能需求和非功能需求,提出系统结构设计方案和功能设计方案,并完成通信链路的搭建和主界面设计。接着开展管控系统监管平台设计与开发工作。在加载电子地图的基础上,采用多线程技术完成数据的接收和发送;设计航迹规划算法实现飞行任务的自主创建;基于飞行作业安全需求,开发限飞区域设置功能;为实现环境勘探和目标监控,完成视频显示模块的设计;开发轨迹回放功能模块,查看无人机历史飞行状态,以便查找作业过程中的问题。然后在完成监管平台开发基础上,设计管控系统数据分析平台来分析数据库中飞行数据和相关日志文件。在飞行数据方面,可以对导航、控制等数据进行读取,并可通过目标值与实际飞行数据的对比,分析判断无人机的飞行状态,还可通过批量导入飞行数据来进行作业统计。在日志文件方面,通过对图传及RTK日志文件的读取,自动计算图传上传照片失败的数量,诊断RTK丢星的原因。最后通过使用自主研发的无人机进行飞行测试,验证了本管控系统各个功能模块的可靠性和稳定性,满足系统需求。

叶新颜[5](2021)在《海底光网络传输性能评估和分析软件的设计与实现》文中提出近年来,中国与其他国家地区的通信业务量呈爆炸式增长,较长的海岸线为建设远距离、快速率、高质量的海底光网络传输系统提供了丰富的登陆点选择。为了在海底光通信领域占据领先地位,一个专业的传输性能评估工具能够帮助设计出满足市场需求、增强自身竞争力的海底光网络传输系统,节省时间、金钱成本。本文针对海底光网络传输性能评估和分析需求展开研究,设计了海底光网络传输性能评估和分析软件的功能和架构,实现了海底光网络传输性能和可靠性的分析,论文的主要工作和成果如下:1.调研了普通光通信仿真软件的资源配置和使用规范,设计了针对海底光网络系统的拓扑设计及性能分析的软件架构。该架构承载了通信器件模型、网络仿真模型和性能评估模型。2.分析了当前网络规划人员对于传输性能评估的具体需求,从实现的角度将软件划分为资源管理、光通信器件管理、网络拓扑设计、仿真运行控制、性能分析报告、系统使用辅助、人机交互界面等七个主要模块。3.研究了光网络传输的主要性能指标,提出层次分析算法,将单个指标自由组合起来综合评估系统的性能,分析结果有助于改进海底光网络传输系统的设计。4.完成了软件界面的构造工作,同时具备了实用性和美观性。通过对用户自主设计的网络进行传输仿真,实现了生成性能分析报告的功能,达到了指导设计海底光网络并优化工程建设流程的目标。

李琳佩[6](2021)在《基于无人机的高能效通信策略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材料学、控制学以及通信等无人机相关学科的发展,无人机(Unmanned Aerial Vehicle,UAV)技术逐渐成熟,已被广泛应用于航拍、物流配送、农业环保、通信以及应急救援等应用场景,为人类日常生活带来诸多便利。特别是随着第五代移动通信技术(5th Generation Mobile Networks,5G)的商用,入网用户数目激增、业务流量暴涨以及多样化新型网络应用产生,传统的地面网络通信设施由于其部署时间周期长、建设运维成本高、受地理环境影响大、灵活性差等问题,难以保障地面终端设备的通信需求。而无人机由于其移动灵活、易部署以及成本低等优势,通过挂载通信服务设备,飞向指定地区提供按需、灵活、可靠的通信服务,有效弥补了现有网络设施的不足,使得基于无人机的通信已成为近几年来学术界与工业界研究的热点。然而,由于无人机有限的尺寸与负载,以及电池工艺技术的瓶颈,导致无人机电池容量以及续航时间有限,而有限的续航时间严重影响了基于无人机的通信网络服务质量。因此,如何在无人机续航时间有限的情况下,设计基于无人机的高能效通信策略,实现基于无人机的高能效动态网络部署、高能效网络连接建立与高能效网络服务提供,满足地面终端用户的网络服务需求,提升基于无人机的通信网络传输效率、接入效率与计算效率,已经成为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针对以上问题,本文从基于无人机的通信网络位置部署、网络连接建立以及网络业务提供三个方面针对网络传输效率、接入效率与计算效率来展开详细的高能效策略研究。首先,综合考虑地面用户通信需求,进行无人机动态位置部署,降低无人机能耗,保障网络传输效率;其次,面向海量地面终端与多样化的服务需求,通过差异化预退避接入方案,降低设备接入能耗,提升网络接入效率;最后,聚焦计算卸载服务功耗,优化无人机轨迹与计算卸载配比,增强计算效率。围绕以上三个方面,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与创新点如下:1.基于无人机的高能效网络动态部署策略研究为了提供基于无人机的高能效通信网络服务,首先需要确定如何将无人机部署在合适位置为地面用户提供按需的通信服务,保障传输效率。不同于现有研究中针对无人机可覆盖用户数以及面积的研究,本文提出了面向地面用户能效的网络部署,并首次针对多无人机网络动态变化场景,如某无人机由于故障或电量耗尽离开,提出基于无人机的高能效网络动态部署策略。首先,通过考虑地面用户传输与功耗需求,建立面向用户能效的多无人机部署模型,并提出基于连续凸逼近(Successive Convex Approximation,SCA)的迭代算法求解无人机最优部署位置、地面用户的发射功率以及与无人机通信情况;其次,创造性地引入由于无人机数目变动引起的网络变化场景,在保障地面用户通信质量的前提下,通过规划无人机轨迹以及地面用户与无人机通信情况,最小化无人机能耗,并提出基于SCA的迭代算法对该最小化问题进行求解;最后,通过与现有方案的对比仿真,验证了所提的网络动态部署策略可以有效的提升地面用户能效,并且在多无人机网络动态变化时,与现有方案相比能够在保障地面用户通信质量的情况下有效降低无人机能耗,有效延长了基于无人机的通信服务提供时间,提升传输效率,实现基于无人机的高能效网络动态部署。2.基于无人机的高能效网络连接建立策略研究完成网络部署后,需要在地面用户与无人机之间建立高效的网络连接。面向海量的地面终端入网请求与多样化的网络接入需求,本文首次提出独立预退避窗口划分设计,以满足差异化业务需求用户的网络接入需求,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面向差异化需求的高能效网络连接建立策略,保障网络接入效率。首先,根据地面用户业务的差异化服务质量(Quality of Service,QoS)需求进行优先级划分,并创造性地进行独立的预退避窗口划分,保证在互不重叠的预退避窗口内执行预退避与网络连接建立流程;其次,对网络连接建立过程建模与分析,实现面向不同优先级用户的预退避窗口动态自适应调整,有效分散了地面用户的接入时间,避免了用户同时接入造成的接入拥塞与碰撞问题;最后,通过与传统预退避方案的对比仿真,验证了所提的面向差异化需求的高能效网络连接建立策略的有效性,相比之下能够有效缓解接入拥塞与过载问题,减少重复传输次数,降低地面用户与无人机能耗,延长了无人机可以提供通信服务的时间。同时,保障地面用户的差异化网络需求,提升接入成功率,实现地面终端用户与空中无人机之间的高能效网络连接建立。3.基于无人机的高能效整体计算卸载策略研究完成与地面用户之间的网络连接建立后,基于无人机的通信网络可以为地面用户提供额外的计算卸载服务,缓解地面用户的计算压力。不同于现有研究中只聚焦于地面用户能耗或无人机能耗的独立优化,本文综合考虑地面用户与无人机的能量限制,提出了面向基于无人机的计算卸载系统能耗的高能效整体计算卸载策略,缓解地面用户计算压力的同时,保障基于无人机的整体计算卸载系统的高能效运行,提升计算效率。首先,在整体卸载模式下,建立无人机能耗与地面用户能耗模型,考虑无人机自身的能量预算、数据卸载次序以及无人机速度限制,优化无人机轨迹以及数据卸载比特数分配来最小化基于无人机的计算卸载系统能耗;其次,提出了基于拉格朗日对偶法的两阶段交替算法,将系统能耗最小化问题转换为易求解的两个子问题;最后,通过与其他算法的对比仿真,验证了所提的基于无人机的高能效整体计算卸载策略能够有效的降低系统能耗,提升系统运行的时间,在保障地面通信与计算业务需求的同时,提升计算效率,实现高能效的整体计算卸载服务提供。4.基于无人机的高能效部分计算卸载策略研究针对计算任务部分卸载模式的下无人机自身的计算压力以及能耗限制问题,不同于已有研究中只聚焦于无人机自身能耗或无人机可以提供的计算卸载量进行研究,本文引入无人机计算能效的概念,提出了面向无人机计算能效的部分计算卸载策略,有效提升了计算效率。首先,在部分卸载模式下,考虑无人机的飞行、通信与计算能耗,引入无人机计算卸载能效的概念,在无人机能量限制、位置限制以及数据卸载顺序限制的情况下,优化无人机轨迹、地面用户卸载数据比特数以及计算业务量分配,保障计算效率,提升无人机计算卸载能效;其次,提出基于SCA的迭代算法求解无人机能效最大化问题,通过求解两个子问题简化原非凸问题的求解过程;最后,通过与其他策略的对比仿真验证了所提的基于无人机的高能效部分计算卸载策略能够有效提升无人机能效,满足地面终端计算业务需求的同时保证了计算卸载效率,实现基于无人机的高能效部分计算卸载。

闵凡超[7](2021)在《基于无线网络的煤矿环境监控系统及故障诊断技术研究》文中提出目前,煤矿井下环境复杂,生产风险大、作业人员多,生产系统中任何一环发生故障,都可能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甚至造成安全事故。因此,设计并配备先进的煤矿环境监控系统不仅可以提高煤矿生产的经济效益与安全系数,而且可以减少人力投入、提升煤矿作业的高水平自动化。完善的煤矿环境监控系统能够有效地解决煤矿生产存在的各类问题,对于实现煤矿生产的智能化与高效化以及保障国家能源供给均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主要研究工作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1)本文按照矿区生产条件及检测对象性质,自主设计了异构分布式通信方式,研发多通讯协议多传感器融合的分布式煤矿生产监测与控制系统,以实现煤矿生产的智能化和现代化。(2)针对井下复杂恶劣环境对传感器带来的噪声干扰,采用DB6小波实现快速去噪与同步特征提取,然后使用概率神经网络进行故障识别,实现了一种新型快速在线故障诊断系统,对系统运行过程中遇到的新型未知故障类型,无需重新训练,直接在线增加模式层单元即可,实现在线增量式故障诊断。经测试验证了该模型具有良好的故障诊断效果。(3)根据煤矿生产的需求,使用Qt完成KTC2018煤矿环境监控系统上位机软件的设计,实现底层数据融合和协议转换,完成设备远程监控、状态显示、智能查询、故障诊断等功能。融合故障诊断系统,将在线增量式故障诊断模型应用于煤矿环境监测控制系统,实现理论研究与实际生产相结合,使故障诊断的速度更快、准确性更高。最后搭建系统测试平台,针对相应的上位机软件功能完成软件测试。

张铭梓[8](2021)在《基于植物图像识别的地面终端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文中指出近年来对于植物的保护成为研究热点,在复杂广阔的自然环境下,无人机航拍成为植物图像获取的最佳方式。鉴于地面终端管理系统在航拍图像管理中的核心地位,对地面终端系统的深入研究成为航拍项目的重中之重。本文首先从实验室课题背景出发,采集内蒙古自然环境中植物的航拍图像进行分割与识别,以便统计区域内的植物种类及生长情况,本文针对课题应用所需设计一款地面终端管理系统,本地面终端系统可使操作人员对传回地面的图像更加有序的管理,并可以实时监控无人机航拍画面与飞行状态,获取图像拍摄位置,大大减轻了操作人员的负担,提升了图像数据的安全性。本文从以下两个方面对系统设计实现的方法进行说明,硬件方面主要包含无人机硬件平台分析、参数数据传输的设计与实现、无线图像传输和Mavlink通信协议的研究;软件方面主要通过对系统功能分析与模块设计,详细介绍了图像管理和定位显示技术,采用VS2017、WPF和C#进行开发,使用Directshow和FFmpeg技术,实现图像数据的显示与存储,通过可自定义的Mavlink协议格式完成地面与无人机的数据信息交互通信,对应不同的消息包ID形成了自定义的独特的编解码方式,依照通信用途选择通信方式,根据操作指令加载相应的参数信息。最后从功能、性能和兼容性等方面进行测试,验证各模块功能的可行性,结果可靠且性能达标。

陈良昌[9](2021)在《面向令牌总线的测试关键技术研究》文中指出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机载电子装备系统中的数据量越来越大、数据交融越来越频繁。需要探索一种新型总线作为电子装备间信息传输的媒介,以此为系统的神经中枢,将物理上分散的电子设备有机地联系在一起,实现相互协调和系统信息的共享,使系统中庞大繁杂的数据信息可靠而高效的传输。由于分布式拓扑结构具有更高的可靠性,更适用于飞机、导弹等装备中。根据多个机构调研结果显示,支持分布式拓扑结构的最佳总线方案是令牌介质访问控制方式。此种控制方式能够准确的将信息传输到目的节点,具有很高的可靠性、确定性和容错能力。然而由于目前缺少针对令牌总线的测试方法、测试规范以及测试仪器,使其在应用方面产生了巨大的阻力,研究相应的总线测试技术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基于此探究了令牌总线测试技术。首先对令牌总线(IEEE802.4)标准协议进行深入研究,为实现协议内容方便测试,设计了令牌总线控制节点,将节点使用RS-485连接在一起,构建了令牌总线。以此为测试对象,对令牌总线的测试技术进行了探究。然后,参考了大量总线测试相关文献及曼切斯特码的测试需求和方法,研究分析了令牌总线的测试需要及测试方法。提出了一种适用与令牌总线的测试规程,囊括了IEEE802.4协议的物理层与数据链路层。最后,依据提出的总线测试需求和总线测试规程,设计了令牌总线测试系统,并完成了令牌总线测试原理样机的研制。可以根据总线测试需求进行波形采集,当监测到帧起始界定符时,将设置的多种总线波形参数与实际波形进行对比,将超出测试规程所规定范围的波形捕获并存储起来。基于上述研究,采用仿真与实验验证的方式,首先使用Modelsim仿真工具对令牌总线控制节点各个模块进行联调联试仿真,节点接收到有效帧后可以做出相应的状态转移,符合令牌总线协议规定。使用测试原理样机对所构建总线某些测试项进行测试,可以完成帧的波形采集,并生成测试结果。

高楷[10](2021)在《软件定义网络中的多路径传输机制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网络通信技术的快速发展,网络流量与终端数量呈现爆炸式增长,这些将给网络的数据传输服务带来巨大的压力与挑战。同时,现有网络架构的专有性和封闭性导致网络配置繁琐、效率低下,难以实现网络的智能管控与动态适配。近年来国内外诸多学者已开展了关于未来网络架构与传输协议的研究。软件定义网络作为未来网络的代表之一,其“控制与转发相分离”的设计特点保证了数据传输的可管可控,更灵活地支持网络资源的动态适配。此外,多路径传输协议充分利用网络设备多接口特性,通过多条路径传输数据,可有效提升网络吞吐量。因此,在软件定义网络中部署多路径传输协议将会提升网络的传输性能。然而,如何实现软件定义网络中高质量的多路传输服务仍然面临着诸多挑战:(1)现有多路径传输路径管理方法相对盲目、低效,终端侧和网络侧缺乏协作;(2)现有多路径传输数据调度中存在传输性能与价格开销之间的矛盾,无法在这两者之间做出平衡折衷;(3)现有多路径传输切换方法相对滞后、考虑的切换指标单一,难以根据切换过程中网络的实时变化进行主动性能补偿;(4)现有多路传输拥塞控制算法大多缺乏对实时网络应用数据新鲜程度的均衡考虑。针对以上挑战,本文重点从软件定义网络中多路径传输的路径管理、数据调度、移动切换与拥塞控制四个方面展开了深入研究,具体取得了如下成果:(1)设计了服务质量驱动的多路传输路径管理方法。构建了“网络侧-终端侧”联合优化的新型传输架构,在该架构下提出了基于SDN的拓扑收集与路径计算方法,子流数量优化方法,确定性路径分配方法,通过以上三种方法的相互协作,有效提升了网络吞吐量。(2)提出了随机优化的多路传输数据调度策略。该策略综合考虑了传输性能与价格开销,利用Lyapunov优化方法对该问题进行随机优化建模,制定相应的调度控制决策;此外,在网络侧,SDN控制器将网络的状态信息反馈至终端侧,这些信息能够辅助终端侧做出数据调度决策,实现了性能与开销的平衡折衷。(3)提出了博弈增强的多路传输补偿切换方法。设计了基于流模型的主动补偿切换方法,将吞吐量维持在稳定的状态;提出了基于SDN的最优候选候选接入点选择博弈方法,辅助终端侧做出最佳的切换决策,实现了对用户透明、无缝平滑的移动切换。(4)提出了信息年龄感知的多路传输拥塞控制算法。构建了全新的四元组多路传输模型,表征融合数据包级和数据流级的传输状态;在连接建立阶段,设计了面向SDN的信息年龄评估算法;在数据传输阶段,提出了基于流模型信息年龄感知的多路拥塞控制算法,满足了实时网络应用最新信息的更新需求。本文在软件定义网络中,以多路径传输机制为主线,通过构建“网络侧-终端侧”联合优化的新型传输架构,将SDN技术与多路径传输技术有机地结合起来,形成了一整套研究方案。本文所取得的成果与进展对我国新一代网络架构设计优化、数据传输服务的应用发展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二、窗口数据通信设计与实现(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窗口数据通信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2)基于通信数据流异常检测的地震灾情评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地震灾情评估相关研究
        1.2.2 非地理数据灾情评估研究
    1.3 论文内容结构
第二章 用于地震灾情的数据分析方法
    2.1 数据处理及挖掘常用方法
        2.1.1 粗糙集相关知识
        2.1.2 基于K-means的聚类分析
        2.1.3 逻辑回归
    2.2 异常检测常用方法
        2.2.1 异常检测的流程
        2.2.2 基于k-sigma的异常检测
        2.2.3 基于均值偏移聚类的异常检测
        2.2.4 基于LSTM的异常检测
    2.3 数据分布变化检测常用方法
        2.3.1 数据流介绍
        2.3.2 基于错误率的数据分布检测DDM
        2.3.3 基于滑动窗口的数据分布检测ADWIN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通信数据挖掘和预处理
    3.1 通信数据预处理
        3.1.1 通信数据简介
        3.1.2 Geohash编码
        3.1.3 数据预处理
    3.2 基于通信数据的数据挖掘
        3.2.1 正常通信数据挖掘
        3.2.2 震后通信数据分析
    3.3 基于邻域粗糙集的特征降维
        3.3.1 基本思路
        3.3.2 粗糙集约简特征
        3.3.3 仿真结果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通信数据流的异常检测模型
    4.1 数据流的异常检测
        4.1.1 基于K-sigma的异常检测
        4.1.2 基于均值漂移聚类的异常检测
        4.1.3 基于LSTM的异常检测模型
        4.1.4 仿真结果
    4.2 数据流异常检测模型的数据分布检测
        4.2.1 基于SVM模型参数的性能变化检测
        4.2.2 仿真结果
    4.3 通信数据流的异常检测模型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基于通信数据的灾情评估与展示
    5.1 通信数据灾情的时间变化
    5.2 基于局部空间自相关的灾情评估
        5.2.1 空间分布统计
        5.2.2 特征向量中心性
        5.2.3 仿真结果
    5.3 基于WebGIS的灾情展示
        5.3.1 GIS技术概述
        5.3.2 灾情展示架构设计
        5.3.3 效果展示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工作总结
    6.2 未来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3)靶场环境参数集成监测系统及LoRa组网的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靶场环境监测系统国内外研究现状
        1.2.2 无线传输技术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主要研究内容及框架
2 靶场环境参数集成监测及LoRa组网系统整体设计
    2.1 靶场环境参数集成监测及LoRa组网系统框架
        2.1.1 系统需求分析
        2.1.2 系统方案设计
    2.2 环境术语及监测标准
    2.3 LoRa技术及卫星定位技术
        2.3.1 LoRa技术
        2.3.2 卫星定位技术
    2.4 本章小结
3 靶场环境参数集成监测及LoRa组网系统硬件设计
    3.1 环境监测终端硬件电路整体方案设计
    3.2 硬件选型方案
        3.2.1 系统硬/软件平台比较选型
        3.2.2 传感器选型
    3.3 ARM微处理器最小系统设计
    3.4 多传感器采集电路设计
        3.4.1 IIC采集电路设计
        3.4.2 RS-485采集电路
        3.4.3 UART采集电路设计
    3.5 LoRa无线传输电路设计
    3.6 北斗定位电路设计
    3.7 外围电路设计
        3.7.1 显示电路设计
        3.7.2 电源电路设计
    3.8 本章小结
4 靶场环境参数集成监测及LoRa组网系统软件设计
    4.1 环境监测终端软件开发语言和工具
    4.2 嵌入式操作系统μC/OS-Ⅱ
        4.2.1 μC/OS-Ⅱ系统移植
        4.2.2 μC/OS-Ⅱ系统软件设计
    4.3 传感器数据采集驱动程序设计
        4.3.1 IIC总线驱动电路程序设计
        4.3.2 RS-485驱动电路程序设计
        4.3.3 UART驱动电路程序设计
    4.4 LoRa无线传输
        4.4.1 LoRa通信协议
        4.4.2 LoRa无线传输软件设计
    4.5 北斗定位模块软件设计
    4.6 ISP显示模块软件设计
    4.7 上位机软件设计
        4.7.1 Qt开发环境
        4.7.2 上位机软件人机交互界面设计
    4.8 本章小结
5 系统组网调试与运行
    5.1 系统环境监测终端性能测试
    5.2 系统LoRa无线组网通信性能调试
        5.2.1 LoRa通信质量测试
        5.2.2 组网通信范围测试
    5.3 上位机软件功能调试
    5.4 本章小结
6 总结与展望
    6.1 全文总结
    6.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4)基于WPF的无人机地面管控系统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
    1.3 本文研究内容与章节安排
第二章 无人机地面管控系统总体设计
    2.1 管控系统需求分析
    2.2 管控系统整体结构与功能设计
    2.3 管控系统开发技术与理论
    2.4 管控系统通信链路与主界面设计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管控系统监管平台设计与实现
    3.1 基本功能模块设计
    3.2 飞行管理模块设计
    3.3 视频显示模块设计
    3.4 轨迹回放模块设计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管控系统数据分析平台设计与实现
    4.1 基本功能模块设计
    4.2 数据处理模块设计
    4.3 信息展示模块设计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管控系统验证与分析
    5.1 验证平台及环境介绍
    5.2 管控系统功能验证与分析
    5.3 管控系统非功能验证与分析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工作总结
    6.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5)海底光网络传输性能评估和分析软件的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发展和研究现状
    1.3 论文主要内容和结构安排
第二章 海底光网络传输性能评估和分析软件概述
    2.1 海底光网络传输系统
    2.2 软件总体需求分析
    2.3 关键技术研究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光通信设备模型的设计与实现
    3.1 器件基类提取
    3.2 海底光缆
    3.3 光发射机
    3.4 光接收机
    3.5 光中继器
    3.6 波分复用器
    3.7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传输性能与分析功能的设计与实现
    4.1 软件总体架构
    4.2 网络拓扑设计模块
    4.3 仿真运行控制模块
    4.4 性能分析报告模块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海底光网络传输性能评估和分析软件的应用
    5.1 用户使用流程
    5.2 软件主窗口
    5.3 核心功能界面
    5.4 测试分析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论文工作总结
    6.2 后期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作者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6)基于无人机的高能效通信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无人机的发展与应用
        1.1.2 基于无人机的通信的兴起
    1.2 基于无人机的通信面临的挑战
    1.3 研究现状
        1.3.1 基于无人机的高能效网络部署现状研究
        1.3.2 基于无人机的高能效网络连接建立现状研究
        1.3.3 基于无人机的高能效计算卸载现状研究
    1.4 研究内容与创新点
        1.4.1 研究内容
        1.4.2 创新点
    1.5 论文组织结构
    参考文献
第二章 基于无人机的通信中的模型与优化方法
    2.1 空对地信道建模
    2.2 无人机飞行能耗模型
        2.2.1 固定翼无人机飞行能耗模型
        2.2.2 旋翼无人机飞行能耗模型
    2.3 凸优化技术在基于无人机通信中的应用
        2.3.1 凸优化基本概念
        2.3.2 优化问题求解算法
    2.4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三章 基于无人机的高能效网络动态部署策略研究
    3.1 面向地面用户能效的无人机高能效部署策略
        3.1.1 系统模型与问题建模
        3.1.2 多无人机部署算法
    3.2 面向无人机能耗的应急移动策略
        3.2.1 系统模型与问题建模
        3.2.2 多无人机应急移动算法
    3.3 仿真验证与分析
        3.3.1 仿真参数设定
        3.3.2 仿真结果分析
    3.4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四章 基于无人机的高能效网络连接建立策略研究
    4.1 系统模型
        4.1.1 随机接入过程
        4.1.2 终端优先级划分
    4.2 基于预退避的差异化接入方案
        4.2.1 基于预退避的群组寻呼方案
        4.2.2 PBRAP方案分析
        4.2.3 差异化自适应预退避模型
    4.3 仿真验证与分析
        4.3.1 仿真参数设定
        4.3.2 仿真结果分析
    4.4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五章 基于无人机的高能效整体计算卸载策略研究
    5.1 系统模型与问题建模
        5.1.1 系统模型
        5.1.2 基于无人机的高能效整体计算卸载问题建模
    5.2 无人机路径规划与任务比特数分配
        5.2.1 比特数分配求解
        5.2.2 无人机路径规划求解
        5.2.3 基于拉格朗日对偶法的两阶段交替算法
        5.2.4 复杂度分析
    5.3 仿真验证与分析
        5.3.1 仿真参数设定
        5.3.2 仿真结果分析
    5.4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六章 基于无人机的高能效部分计算卸载策略研究
    6.1 系统模型与问题建模
        6.1.1 系统模型
        6.1.2 问题建模
    6.2 数据比特分配与无人机路径规划
        6.2.1 用户卸载比例与卸载比特数分配求解
        6.2.2 无人机路径规划
        6.2.3 基于SCA的迭代算法
    6.3 仿真验证与分析
        6.3.1 仿真参数设定
        6.3.2 仿真结果分析
    6.4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7.1 全文研究工作总结
    7.2 未来工作展望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7)基于无线网络的煤矿环境监控系统及故障诊断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课题研究现状
        1.2.1 国内外发展状况
        1.2.2 故障诊断发展动态
    1.3 本文内容结构与创新点
第2章 煤矿设备常见故障分析
    2.1 煤矿采集运输系统
    2.2 设备故障分析
        2.2.1 设备常见的故障分类
        2.2.2 设备常见的故障处理方法
    2.3 煤矿环境检测难点分析
    2.4 煤矿环境监控系统功能需求分析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煤矿环境监控系统方案设计及硬件实现
    3.1 KTC2018煤矿环境监控系统总体设计
    3.2 通讯协议选择
        3.2.1 Modbus协议
        3.2.2 DLT645协议
    3.3 系统检测内容
    3.4 检测模块选型
        3.4.1 温度传感器
        3.4.2 撕裂传感器
        3.4.3 压力传感器
        3.4.4 煤位传感器
        3.4.5 跑偏传感器
        3.4.6 振动传感器
        3.4.7 烟雾传感器
    3.5 KTC2018集控台系统设计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基于小波分析和PNN结合的设备故障预警系统
    4.1 概率神经网络
        4.1.1 概率神经网络简介
        4.1.2 模式分类的贝叶斯决策
    4.2 概率神经网络结构模型
    4.3 小波变换与PNN结合的故障诊断模型分析
        4.3.1 小波包分析
        4.3.2 小波包算法
        4.3.3 小波包分解与PNN故障诊断模型分析
    4.4 数据预处理
    4.5 仿真结果分析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KTC2018煤矿环境监控系统研发与测试
    5.1 KTC2018监控系统软件系统架构设计
        5.1.1 KTC2018系统框架
        5.1.2 KTC2018系统控制流程
        5.1.3 KTC2018系统控制模式
        5.1.4 KTC2018系统核心功能
        5.1.5 KTC2018上位机软件工程目录
    5.2 KTC2018系统程序开发框架
        5.2.1 Qt简介
        5.2.2 信号和槽
    5.3 函数类模块
        5.3.1 线程类
        5.3.2 通信类
        5.3.3 窗口类
        5.3.4 其它函数
    5.4 KTC2018工作采面设计
        5.4.1 KTC2018工作采面功能分析
        5.4.2 KTC2018工作采面控制台设计
    5.5 KTC2018上位机皮带采面设计
        5.5.1 KTC2018皮带采面功能
        5.5.2 KTC2018皮带采面运输保护机制
        5.5.3 KTC2018皮带采面主控台功能设计
    5.6 KTC2018系统参数设置和诊断系统界面设计
    5.7 KTC2018软件性能测试结果及故障诊断测试
        5.7.1 KTC2018系统测试平台建设
        5.7.2 KTC2018系统试测平台检测内容
        5.7.3 KTC2018底层协议转换功能测试
        5.7.4 KTC2018底层串口数据交互功能测试
        5.7.5 KTC2018系统设备连锁控制功能测试
        5.7.6 KTC2018系统设备故障检测及报警处理功能测试
        5.7.7 KTC2018系统整体稳定性测试
    5.8 本章小结
第6章 总结和展望
    6.1 总结
    6.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主要科研成果
    一、发表的学术论文
    二、其它科研成果

(8)基于植物图像识别的地面终端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地面终端管理系统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论文主要内容与工作安排
第二章 相关理论及技术介绍
    2.1 Mavlink通信协议
    2.2 WPF技术
    2.3 Directshow视频处理技术
    2.4 FFmpeg编码库
    2.5 图像存储技术
    2.6 服务器技术
    2.7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地面终端管理系统总体设计与实现
    3.1 植物图像识别系统整体结构框图介绍
    3.2 终端管理系统总体设计
    3.3 地面终端管理系统软件设计
        3.3.1 系统总体结构分析
        3.3.2 系统功能分析
    3.4 无人机硬件平台设计分析
    3.5 地面终端系统与无人机通信功能的设计实现
        3.5.1 地面与无人机通信功能的实现
        3.5.2 Mavlink通信的设计与实现
    3.6 无线传输功能模块设计分析
        3.6.1 无线数据传输模块
        3.6.2 无线图像传输模块
    3.7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地面终端管理系统软件的设计与实现
    4.1 开发环境与工具
    4.2 用户登陆模块的设计与实现
    4.3 航拍画面显示模块的设计与实现
        4.3.1 图像传输接口的设计实现
        4.3.2 实时画面显示功能的设计实现
        4.3.3 图像保存与视频录制功能的实现
    4.4 参数信息显示模块的设计与实现
    4.5 地图定位显示模块的设计与实现
        4.5.1 高德平台API的配置
        4.5.2 云服务器环境搭建
        4.5.3 Web地图服务与地面终端系统地图集成
    4.6 数据管理模块的设计与实现
        4.6.1 分级菜单设计与实现
        4.6.2 管理功能的设计实现
        4.6.3 权限管理功能的实现
        4.6.4 图像处理模块的设计与实现
    4.7 数据库设计与实现
        4.7.1 概念设计与逻辑设计
        4.7.2 数据库表及字段设计
        4.7.3 数据库连接设计
    4.8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地面终端管理系统测试
    5.1 系统测试环境搭建
    5.2 通信链路连接测试
        5.2.1 无线数据传输链路测试
        5.2.2 无线图像传输链路测试
        5.2.3 遥控器控制链路测试
    5.3 显示功能联调测试
        5.3.1 图像显示测试
        5.3.2 参数显示测试
    5.4 定位功能联调测试
        5.4.1 服务器连接状态测试
        5.4.2 Web地图显示测试
        5.4.3 客户端地图显示测试
        5.4.4 定位精度改善效果对比
    5.5 数据管理界面测试
    5.6 其他模块测试与系统综合分析
    5.7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9)面向令牌总线的测试关键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令牌总线协议理论研究现状
        1.2.2 总线协议测试研究现状
    1.3 主要内容及行文结构
2 令牌总线原理及测试系统关键技术分析
    2.1 令牌总线协议介绍
    2.2 令牌总线原理分析及控制节点设计方案
        2.2.1 令牌总线编码方式
        2.2.2 令牌总线帧组成
        2.2.3 令牌总线帧格式
        2.2.4 令牌总线访问原理重要组成部分
    2.3 令牌总线测试系统设计方案及关键技术分析
        2.3.1 总线测试项研究与分析
        2.3.2 测试系统整体设计方案
        2.3.3 总线数据采集技术研究与分析
    2.4 本章小结
3 总线控制节点设计及令牌总线构建
    3.1 控制节点总体设计
    3.2 数据链路层设计
    3.3 控制节点状态机设计
    3.4 物理层设计
    3.5 构建令牌总线
    3.6 本章小结
4 令牌总线测试系统设计
    4.1 测试系统硬件电路设计
        4.1.1 AD采集电路设计
        4.1.2 信号调理电路设计
        4.1.3 采样时钟电路设计
        4.1.4 主控模块设计
        4.1.5 数据传输模块设计
        4.1.6 电源模块设计
    4.2 测试系统软件设计
        4.2.1 ADC08D500 控制设计
        4.2.2 FPGA与 ARM间的通信设计
        4.2.3 网口通信设计
        4.2.4 上位机软件设计
    4.3 本章小结
5 测试结果与分析
    5.1 测试环境搭建
    5.2 令牌总线控制节点验证
    5.3 令牌总线测试规程设计
        (1)物理层电气特性性能测试规程设计
        (2)数据链路层测试规程设计
    5.4 令牌总线测试结果
    5.5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文章工作总结
    6.2 下一步工作建议与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研究成果
致谢

(10)软件定义网络中的多路径传输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论文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论文选题依据
    1.3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
    1.4 论文主要贡献与创新
    1.5 论文组织结构
第二章 软件定义网络中的多路径传输机制研究现状分析
    2.1 多路径传输控制协议与软件定义网络
        2.1.1 多路径传输控制协议的基本设计
        2.1.2 软件定义网络的关键技术
    2.2 软件定义网络中的多路径传输技术
        2.2.1 路径管理方法
        2.2.2 数据调度策略
        2.2.3 移动切换机制
        2.2.4 拥塞控制算法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服务质量驱动的多路传输路径管理方法
    3.1 本章引言
    3.2 网络侧与终端侧联合优化系统架构
    3.3 基于SDN的网络拓扑收集和路径计算方法
    3.4 服务质量感知的多路径子流数量优化算法
    3.5 SDN集中管控的确定性路径分配策略
    3.6 仿真实验与性能评估
        3.6.1 实验平台设置
        3.6.2 实验结果与分析
    3.7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随机优化的多路传输数据调度策略
    4.1 本章引言
    4.2 随机优化的多路传输系统模型
        4.2.1 数据调度框架设计
        4.2.2 传输队列模型构建
    4.3 面向SDN的传输性能与价格开销折衷模型
    4.4 随机优化的多路传输数据调度算法
        4.4.1 问题求解与数据包分配决策
        4.4.2 数据传输与价格开销分析
    4.5 仿真实验与性能评估
        4.5.1 实验环境与参数设置
        4.5.2 实验评估结果与分析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博弈增强的多路传输补偿切换方法
    5.1 本章引言
    5.2 多路补偿传输系统架构
    5.3 信号强度精确评估模型
    5.4 基于流模型的主动补偿切换方法
    5.5 基于SDN的最优候选RSU选择博弈方法
        5.5.1 候选RSU选择博弈模型
        5.5.2 切换选择策略与博弈性能分析
    5.6 仿真实验与性能评估
        5.6.1 多路主动补偿切换算法的性能分析
        5.6.2 最优候选RSU选择博弈方法的性能分析
    5.7 本章小结
第六章 信息年龄感知的多路传输拥塞控制算法
    6.1 本章引言
    6.2 信息年龄感知的传输系统模型
    6.3 面向SDN的信息年龄评估算法
    6.4 多路传输的信息年龄设计与定义
    6.5 基于流模型信息年龄感知的多路拥塞控制算法
    6.6 仿真实验与性能评估
        6.6.1 连接建立阶段的性能分析
        6.6.2 数据传输阶段的性能分析
    6.7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语
    7.1 论文总结
    7.2 未来的研究工作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成果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与的科研项目

四、窗口数据通信设计与实现(论文参考文献)

  • [1]支持差异化可协商的数据通信机制[J]. 寇文龙,李凤华,董秀则,曹晓刚,耿魁,李青. 通信学报, 2021(10)
  • [2]基于通信数据流异常检测的地震灾情评估[D]. 刘洞天. 北京邮电大学, 2021(01)
  • [3]靶场环境参数集成监测系统及LoRa组网的设计与实现[D]. 陈新欣. 西安理工大学, 2021(01)
  • [4]基于WPF的无人机地面管控系统设计[D]. 李自然.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2021(01)
  • [5]海底光网络传输性能评估和分析软件的设计与实现[D]. 叶新颜. 北京邮电大学, 2021(01)
  • [6]基于无人机的高能效通信策略研究[D]. 李琳佩. 北京邮电大学, 2021(01)
  • [7]基于无线网络的煤矿环境监控系统及故障诊断技术研究[D]. 闵凡超. 齐鲁工业大学, 2021(09)
  • [8]基于植物图像识别的地面终端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 张铭梓. 内蒙古大学, 2021(12)
  • [9]面向令牌总线的测试关键技术研究[D]. 陈良昌. 中北大学, 2021(09)
  • [10]软件定义网络中的多路径传输机制研究[D]. 高楷. 北京邮电大学, 2021

标签:;  ;  ;  ;  ;  

窗口数据通信的设计与实现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