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间地域分异论文_何博汶,李丁,刘笑杰

导读:本文包含了空间地域分异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地域,空间,地貌,类型,因素,岩溶,组合。

空间地域分异论文文献综述

何博汶,李丁,刘笑杰[1](2019)在《甘肃省农村空间贫困地域分异特征及其影响因素》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基于空间贫困理论视角,构建农村空间贫困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灰色关联TOPSIS模型对2016年甘肃85个县域农村空间贫困进行测度,结合GIS空间制图技术、空间自相关分析和GWR模型等方法探究空间贫困地域分异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1)甘肃农村空间贫困程度总体较深,地理分布差异显着,呈"东南高、西北低",并由东南向西北递减的空间分异特征;2)农村经济、社会及环境贫困在各县域有明显地域差异,农村经济和社会贫困的空间集聚特征显着,环境贫困呈"两翼高、中间低"的空间格局;3)从空间关联格局来看,甘肃农村空间贫困存在显着的空间正向集聚特征,H-H集聚区集中分布在陇南、甘南东部及定西南部,L-L集聚区分布在张掖、酒泉和金昌;4)自然禀赋、经济发展、社会民生、人力资源和交通区位是影响甘肃农村空间贫困地域分异的主要因素,且各因素的影响强度具有明显空间差异性。自然禀赋呈中部向两翼递减的变化趋势,经济发展、人力资源和交通区位呈"东南—西北"的空间分布特征,社会民生由南向北逐渐增加。因此,依据各贫困区特征及致贫原因,从产业、生态、社会事业与基础设施等方面提出针对性减贫策略,以期为甘肃精准扶贫提供理论指导。(本文来源于《农业现代化研究》期刊2019年05期)

黄晓军,黄馨[2](2012)在《长春市物质环境与社会空间耦合的地域分异》一文中研究指出在构建城市物质环境与社会空间耦合系统分析指标体系的基础上,采用因子分析、聚类分析和城市填图相结合的研究方法,探讨了影响长春市物质环境与社会空间耦合的主要因子,对耦合的地域类型进行了划分,并对不同耦合地域类型的特征和问题进行了解析,系统揭示了长春市物质环境与社会空间耦合的地域分异规律。结果表明:长春市物质环境与社会空间耦合地域分异突出,不协调状态明显,为此,提出了相应的调控对策与优化建议。(本文来源于《经济地理》期刊2012年06期)

李瑞玲[3](2004)在《贵州岩溶地区土地石漠化形成的自然背景及其空间地域分异》一文中研究指出贵州位于世界上连片分布面积最大的中国西南岩溶区的中心,近年来石漠化问题突出,且有不断恶化的趋势,给当地经济发展和人类生存带来了极大障碍。对石漠化的成因机理进行研究,是石漠化治理的前提和理论依据。但目前对石漠化的研究基本以定性分析为主,定量化和空间性明显不足。贵州地貌类型复杂多样,不同地区石漠化的程度和影响因素也不相同,如果不考虑区域之间的差异,对石漠化的治理也会产生误导。 本文用地理信息系统(GIS)作为研究手段,以贵州岩溶区作为研究区域,将石漠化形成中的岩性、地貌类型、坡度、降水以及土壤等影响因素图作为要素层与石漠化图进行空间迭加分析,对影响石漠化的各种自然背景进行了深入分析;并较为系统地研究了石漠化各种影响因子的空间地域分异规律以及不同区域石漠化形成中的主导驱动因素,取得了以下几点认识: 第一,岩溶地区土地石漠化与岩性存在明显的相关性,石漠化分布区域岩性主要以灰岩为主,灰岩地区石漠化程度比白云岩地区更严重。连续性灰岩是所有岩类中最易发生石漠化的,中、强度石漠化都比较严重;其次是连续性白云岩地区,这种规律也非常明显。可以说较纯的碳酸盐岩是石漠化发生的主要岩石基底。 第二,从各种地貌类型与石漠化的关系来看,地形切割深度对石漠化的形成有很大影响。无论在哪种地貌类型分布区,深切割的地貌区比浅切割的地貌区更容易发生石漠化。相对高度越大,切割深度对石漠化的影响越明显。各种地貌类型的峰丛洼地组合区是石漠化发生率极高的地区。在不同级别的坡地分布区,大于25°的坡地对石漠化的影响最明显。大于25°的坡地区轻、中、强度石漠化的发生率都很高。小于18°的坡地区石漠化程度主要以轻度和中度为主。降水量对石漠化的影响以大于1200mm的降水量区最明显。在降水量大于1200mm的地区,降水量越大,石漠化越严重。降水量小于1100mm的地区石漠化程度以轻度和中度为主。不同的土壤类型中,石质土和石灰土分布区是最容易发生石漠化的地区。两种土壤类型分布区轻、中、强度石漠化都是所有土壤类型中最高的:黄壤和粗骨土中石漠化程度以轻、中度石漠化为主;黄棕壤区则中、强度石漠化发生率在所有土壤类型中都居前列;山地草甸土分布区中度石漠化的发生率比较高。 第叁,通过对不同地貌类型区石漠化形成的主导因素分析可以得出,石漠化是在岩溶地区脆弱的生态地质环境基础上,受人类活动的强烈干扰而形成的。脆弱的环境地质背景,尤其是岩溶地区大面积广泛分布的连续性碳酸盐岩是石漠化形成的主要控制因素,决定了土层的厚度及土壤类型的分布;由地貌类型决定的重力势能和降水提供的水动力条件是石漠化形成的主要原动力,人类活动在其中起了加剧和扩大这种动力条件的作用。 第四,从各区石漠化形成的主导因素来看,岩性和人类活动是影响石漠化最重要的因素。岩性中主要是连续性碳酸盐岩的影响,尤其是其中连续性灰岩的分布。一般连续性灰岩分布面积大,陡坡垦殖也比较严重的地区,石漠化的比例和程度都很高,如省内的黔西南、黔南和大方、盘县区。若连续性灰岩分布很大,但人类影响较弱,则石漠化的程度相对较弱,但也比较严重,如威宁高原区;如果连续性灰岩分布比较小,即使人类活动强度较大,石漠化的程度一般也以轻度和中度为主,如黔北中山区。连续性白云岩比例高的地区,石漠化形成受岩性影响也很大,但程度以轻度和中度为主,如东部低山丘陵区和黔中区;在岩石类型以碳酸盐岩与碎屑岩互层为主的地区,石漠化的形成主要受人为因素影响,但一般无强度石漠化,如黔北区。 第五,轻度石漠化受多种因素综合影响比较明显,而强度石漠化的影响因素一般都集中于少数几个因素。从石漠化影响因素的空间地域分异来看,省内第一梯级面上的威宁高原区和大方、盘县区是连续性灰岩比例最大的两区,各种程度石漠化基本都受岩性控制,人为因素的作用比较小;第二梯级面上的黔南区、黔西南区强度石漠化受人类活动和岩性共同作用明显,但以人类活动的影响更大;黔北区强度石漠化基本以人类活动影响为主。黔中区和第叁梯级面的东部低山丘陵区连续性白云岩分布广,岩性对石漠化的影响也很大,但强度石漠化很少。(本文来源于《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地球化学研究所)》期刊2004-06-01)

空间地域分异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在构建城市物质环境与社会空间耦合系统分析指标体系的基础上,采用因子分析、聚类分析和城市填图相结合的研究方法,探讨了影响长春市物质环境与社会空间耦合的主要因子,对耦合的地域类型进行了划分,并对不同耦合地域类型的特征和问题进行了解析,系统揭示了长春市物质环境与社会空间耦合的地域分异规律。结果表明:长春市物质环境与社会空间耦合地域分异突出,不协调状态明显,为此,提出了相应的调控对策与优化建议。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空间地域分异论文参考文献

[1].何博汶,李丁,刘笑杰.甘肃省农村空间贫困地域分异特征及其影响因素[J].农业现代化研究.2019

[2].黄晓军,黄馨.长春市物质环境与社会空间耦合的地域分异[J].经济地理.2012

[3].李瑞玲.贵州岩溶地区土地石漠化形成的自然背景及其空间地域分异[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地球化学研究所).2004

论文知识图

东安县各乡镇生态文明发展空间地域年研究区叁个亚区小学校的指...研究区生态基础分级示意图安徽非物质文化遗产分布特征一202001年地域单元城乡藕合关系空间分...杭州市区地域结构示意图

标签:;  ;  ;  ;  ;  ;  ;  

空间地域分异论文_何博汶,李丁,刘笑杰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