枣实生后代主要性状遗传变异规律的研究

枣实生后代主要性状遗传变异规律的研究

李鹏丽[1]2003年在《枣实生后代主要性状遗传变异规律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以20个品种的枣实生苗为试材,对其植物学性状、生物学习性以及部分品种的枝条、叶片的解剖结构等进行了研究,分析其遗传动态。主要研究结果如下: 1.枣实生后代在枝干、叶片、针刺等性状上均表现出较大程度的分离,部分品种间差异达显着或极显着水平。 2.枣实生后代一年生时即可开花,二年生时各品种后代的平均开花株率达51.0%,大部分品种后代可以结果。不同品种实生苗开花、坐果株率差异较大;果实的大小和果形都存在较大的分离;果核的核尖有很大程度的退化,形状偏圆。 3.冬枣实生苗二年生时叶片大小仍显着小于亲本值,叶形指数比亲本明显降低。单株间叶片以单叶面积和叶柄长变异较大,叶形指数变异最小。 4.实生后代叶片气孔为“无规则型”,只分布于叶片下表皮,具有发达的气孔下室。叶片气孔大小和密度株间变异较小,气孔密度与植株生长势呈显着正相关,与亲本相比气孔面积和气孔长/宽有所增大。 5.冬枣实生后代叶片为典型的旱生植物叶,叶表具有厚角质层,叶脉及叶肉中含有大量的晶簇、粘液等后含物,叶片结构各指标变异较小,其中海绵组织比例、栅海比与生长势呈显着负相关。 6.枣实生苗一年生枝条韧皮部富含厚壁纤维细胞,皮层和髓心中分布有各种内含物细胞。冬枣叁种组合后代单株间枝条的髓心粗、髓心比例、皮材比等性状都有较大程度的变异。冬枣×尖枣和冬枣×金丝小枣后代间二次枝皮材比和皮部所占比例有显着或极显着差异。当年生冬枣实生后代生长势与一年生枝条木质部比例、皮材比呈显着负相关 7.一年生不同品种枣实生后代枝条解剖性状各指标中二次枝的变异普遍大于一次枝,其中二次枝的皮材比和髓心大小变异最大。品种间以九月青、冬枣和垣曲枣实生后代的一次枝条解剖性状总体变异较大,黎城小枣和尖枣实生后代的变异最小。

马庆华[2]2004年在《冬枣实生后代主要性状遗传变异规律及枣实生苗抗寒性研究》文中提出实生选种是枣育种的一种新的尝试,冬枣两年生实生苗在枝干、叶片、针刺、矿质营养和抗病性等性状上均表现出不同程度的变异,为选择优株提供了可能,通过进一步的生长观察,有望选出生长势强、外观优美,适于矮化密植,抗病、无刺、早果等类型。目前已在冬枣实生群体中发现12株极矮化类型和6株“柳叶”类型。 基于冷冻伤害对细胞质膜透性的影响,用电导法测定不同冷冻处理温度下成龄枣树枝条,冬枣两、叁年生实生苗和17个不同母本叁年生枣实生苗的相对电导率,评价不同枣树枝条的抗寒性,以丰富枣树的抗寒理论,同时为抗寒遗传研究提供理论依据寻求枣树优良的抗寒母本和抗寒个体,服务于生产。主要结论如下: 1 不同长度的预处理时间对枝条的相对电导率产生影响,冷冻处理在7天之内进行对试验结果影响不大。 2 枝条的相对电导率随处理温度的降低而升高,入冬初期(11月初)冬枣一次枝的拐点温度是-33.51℃,二次枝-31.72℃;临猗梨枣一次枝的拐点温度是-32.73℃,二次枝-31.14℃。萌芽前期(3月中)冬枣一次枝的拐点温度是-20.39℃;临猗梨枣一次枝的拐点温度是-19.28℃。 3 不同时期枣树枝条的抗寒性不同,表现为深冬(12月底)最强,其次是入冬初期(11月初)、以萌芽前期(3月中)最弱。 4 两年生冬枣实生苗在不同时期和不同处理温度下电导率的相对变化在各级次的个体数分布均呈正态分布,这种连续性的正态分布表明实生后代的抗寒性为受多基因控制的数量性状。 5 同一时期不同枣树枝条抗寒性存在差异,以叁年生冬枣实生苗抗寒性最强,强于两年生冬枣实生苗,强于母本冬枣、父本临猗梨枣。18个不同母本实生苗群体的抗寒能力以叁变色最强,依次为交城甜酸枣、婆婆枣、吾库扎克小枣、广洋大枣、绵枣、紫圆枣、遵义甜枣、尖枣、榆次团枣、清徐圆枣、垣曲枣、酥枣、黎城小枣、九月青、针葫芦、鸡心枣、冬枣。 6 在不同母本的实生群体中,出现若干抗寒单株(电导率的相对变化倍数较小),是以交城甜酸枣、吾库扎克小枣、婆婆枣、叁变色、广洋大枣、绵枣为母本的实生后代,可望成为枣树抗寒育种的有益材料或抗寒新品种。 7 干粗、干木质部粗、干表皮与周皮比值与电导率的相对变化倍数之间呈显着正相关,而周皮与干粗比值同电导率的相对变化倍数之间呈显着负相关。

许莉斯[3]2012年在《枣果实性状QTL定位及优良基因型筛选研究》文中指出枣(Zizyphus jujuba Mill.)为鼠李科(Rhamnaceae)枣属(Zizyphus Mill.)植物,是我国特有的经济树种。培育高产、优质、抗逆性强的新品种是枣育种的主要目标。分子标记辅助选择(MAS)育种技术的应用,极大的加速了育种进程。本研究以冬枣×临猗梨枣F1代为作图群体,将4个SSR分子标记定位于已构建的AFLP连锁图谱,并对枣果实单果重、纵径、横径、果形指数进行了QTL定位分析。利用Joinmap3.0将本研究得到的SSR标记与先前对此群体研究得出的AFLP标记整合,共同进行连锁分析,4个SSR标记分别位于SLG3、SLG6、SLG9和SLG13连锁群,其中BFUPXM6位于SLG3连锁群尾部;BFUPXM18位于SLG6连锁群的EgtMcag(18)m标记附近;BFUPXM7位于SLG9连锁群上标记EaggMat207(29)h和EacaMctal80(10)m之间;BFUPXM24位于SLG13连锁群的开端,新增加的SSR标记分布偏向于连锁群的端部。应用MapQTL4.0软件,采用区间作图法对枣果实大小性状进行了QTL定位。4个枣果实大小相关性状共检测到QTL16个,分布在6个连锁群上,其中6个QTLs位于SLG4连锁群。7个控制枣果实单果重性状的QTL定位在SLG4、SLG6和SLG14连锁群上,联合贡献率分别为88%、54.1%和138.6%,可解释的表型变异为7.2%-14.4%;3个控制果实横径的QTL定位在SLG4和SLG9连锁群上,联合贡献率分别为51.4%和22.7% ,可解释8%-9%的表型变异;4个控制果实纵径的QTL定位在SLG4和SLG13上,联合贡献率分别为68.8%和82.1%,可解释的表型变异为5.2%-7.2%;2个控制果形指数的QTL定位在SLG6和SLG8上,贡献率分别为29.4%和59.2%,独立存在时可解释的表型变异在0.3%-0.6%之间。根据不同性状的QTL在连锁群中的分布特征,确定出SLG4为与枣果实大小密切相关的连锁群。对冬枣×临猗梨枣F1代、冬枣实生后代半同胞群体和鸡心枣实生后代半同胞群体的枝干、叶片、果实单果重、果形等性状的分离情况进行了研究。叁个群体的单果重变异最大,变异系数分别为42%、51%和41%;枝干节间距、果实的纵径、横径和可溶性固形物变异系数均大于15%,实生后代性状广泛分离。通过调查对比,筛选出了品质优良的大果型、早熟型、观赏型及抗裂型的不同单株,同时筛选出多个丰产优质酸枣类型。研究结果为枣分子标记辅助育种提供了直接的依据。为进一步培育综合性状优良的适合不同用途的枣和酸枣新品种奠定了基础。

鹿金颖[4]2003年在《枣自然授粉实生后代杂种鉴定及遗传变异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试验利用两个冬枣自然授粉实生群体,应用AFLP技术鉴定出冬枣×金丝小枣、冬枣×尖枣及冬枣×临猗梨枣杂交后代;研究了AFLP标记在冬枣×临猗梨枣杂交后代的分离方式,并构建了枣连锁图谱;分析了POD同工酶在冬枣实生后代的分离情况;对冬枣×金丝小枣、冬枣×尖枣杂交后代及20个枣品种的自然授粉实生苗主要性状的遗传变异进行了研究。主要结果如下: (1)应用AFLP技术对“黄骅”冬枣实生后代和“任县”冬枣实生后代进行杂种鉴定。用12对引物对65株“黄骅”冬枣实生后代进行AFLP分析,共扩增出517条谱带,其中多态性带376条,多态性百分率为72.7%。扩增出金丝小枣特征带10条,鉴定出冬枣×金丝小枣杂交实生苗34株。扩增出尖枣特征带7条,鉴定出冬枣×尖枣杂交实生苗15株。用7对引物对85株“任县”冬枣实生后代进行AFLP分析,共扩增出22条临猗梨枣特征带,鉴定出72株冬枣×临猗梨枣杂交实生苗。 (2)以72株冬枣×临猗梨枣F_1代为材料,研究了AFLP标记分离方式,构建了枣连锁图谱。AFLP标记在冬枣×临猗梨枣F_1代多态性较高,分离位点出现的频率为33%。分离方式有孟德尔分离、偏孟德尔分离两种方式。呈孟德尔分离的情况有:不分离、1:1分离和3:1分离。294个AFLP标记中,不分离标记、1:1分离和3:1分离、偏孟德尔分离标记的比例分别为67%、23.8%、9.2%。对34个AFLP标记进行连锁分析,构建了枣的连锁图。该连锁图包含7个连锁群,28个AFLP标记,覆盖枣基因组的长度为458.66 cM,标记间的平均图距为16.38cM。 (3)对“黄骅”冬枣实生后代的叶片POD同工酶进行了研究。根据酶带的差异,将供试材料的POD同工酶合并为4种谱型,即Ⅰ、Ⅱ、Ⅲ、Ⅳ类型,出现频率分别为31.2%、54.8%、5.4%、8.6%。冬枣×金丝小枣杂交后代、冬枣×尖枣杂交后代的POD同工酶酶谱分离情况表明POD2酶带的遗传符合孟德尔分离定律,证明了POD同工酶是受单基因控制。根据POD2带的遗传行为,认为金丝小枣和尖枣在此位点的基因型是杂合显性型,冬枣是纯合隐性型。 (4)对34株冬枣X金丝小枣F;代和15株冬枣X尖枣FI代枝干、叶片、针刺性状的分离状况进行了研究。冬枣人金丝小枣F;代株高、基径、分枝数、中心干节间距、叶长、叶宽、针刺长度的变异系数较大,达20%;冬枣X尖枣巳代的株高、分枝数、叶宽、针刺长度的变异系数达20%。冬枣X金丝小枣巳代的基径、中心干节间距、叶长、叶宽、叶形指数、针刺长度的变异程度大于冬枣X尖枣斤代。冬枣杂种后代中枣头颜色、叶片形状、叶片颜色除表现父母性状外均表现不同程度的变异。叶片平展度的内卷和平展、开花时间的日开型和夜开型均是受一对基因控制的质量性状。 (5)对 20个枣品种自然授粉实生后代枝干、叶片、针刺等植物学性状及开花、结果习性进行了调查分析。一年生同一母本枣实生后代株间性状即出现分离,特别是株高、针刺长度。中心干节间距、分枝数、基径等性状变异系数均大于25%。枝干、叶片和针刺等性状不同母本实生后代间差异均达到极显着水平。二年生枣实生苗平均开花株率达52刀%,结果株率达9.2%,不同母本的实生后代开花株率、花量、结果株率和单株结果数差异很大。同一毋本实生后代果型出现较大程度的分离,最多的分离出6种果型:同一母本间实生后代单果重的变异系数较大。

许杉杉[5]2014年在《枣实生后代短枝型筛选及初选优株主要性状的研究》文中提出枣是我国特有的经济树种,栽培面积和产量均居世界首位。优良品种是实现枣高产、优质、高效栽培的基础和关键。筛选短枝型优良新品种,对枣矮化密植栽培、避雨栽培和大棚栽培,实现枣简易安全优质高效生产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对枣实生后代节间长度研究,并对二次枝的节间长度与休眠季枝皮内的内源激素(IAA、ZR、GA和ABA)含量之间的关系做出分析。本研究还对冬枣、大荔龙枣及鸡心枣的实生后代13株初选优株(优良单株代号为:22-D-39、24-D-8、21-D-43、21-D-44、龙9、龙8、23-D-44、33-JX-14、23-D-6、23-D-1、10-13、11-31、11-21)的主要物候期、形态学特征和生物学特性、果实品质和抗逆性进行了系统研究和综合评价,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通过对107株冬枣杂交实生后代二次枝节间长度的测量,根据二次枝节间长度,将枣划分为极短枝型(<3.0cm)、短枝型(3.0-4.1cm)、中短型(4.1-4.6cm)和长枝型(>4.6cm)四类。2.本试验研究结果表明,二次枝的节间长度与休眠季枝皮内的内源激素(IAA、ZR、GA和ABA)含量之间无明显相关性。二次枝的节间长度与休眠期枝皮内的内源激素ABA/IAA之间呈负相关。3.通过对物候期的观察,发现这13个初选优株在萌芽期和开花期方面差别不大,但果实成熟期差别较大,最早成熟的脆熟期在9月2日(21-D-43、24-D-8),最晚成熟的脆熟期在10月13日(龙8、21-D-44)。4.通过形态学特征和生物学特性的调查研究,结果表明二次枝节间长度最短为3.20cm(龙9),二次枝节间长度最长为4.87cm(11-21),节间短、株型紧凑的类型有22-D-39、21-D-44、24-D-8、10-13和龙9。从单果重和纵横径看可得出大果类型为10-13和33-JX-14。从吊果比看,丰产树有24-D-8、龙9、22-D-39、23-D-44、23-D-1。各初选优株可食率最高的为21-D-43,高达98.05%。5.通过对枣果实发发育的动态变化的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初选优株枣果实的纵横径和单果重的变化趋势基本一致,呈现逐渐上升的趋势。10-13、11-21、23-D-1的单果重表现出后期增长迅速。初选优株枣果实的纵径、横径呈现出白熟期之前增长迅速,白熟期之后增长缓慢。6.通过对枣果实营养成分含量的动态变化的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果实发育期间Vc含量的变化总体上呈现出“低-高-低”的变化趋势,8月5日至8月25日Vc含量保持较高水平。枣果实可溶性总糖含量的变化趋势呈现为果实发育前期变化不明显,近成熟期时迅速积累至最高。枣果实可滴定酸含量在果实发育期总体表现为“上升-下降-上升”的趋势,只有23-D-44的可滴定酸含量呈现出直线上升的趋势。7.通过对枣脆熟期果实营养成分含量的的分析研究,结果表明Vc含量最高的优株为23-D-44,含量高达747.57mg/100g;还原糖含量最高的为22-D-39,含量高达53.35%;可溶性总糖含量最高的为24-D-8,含量高达60.08%,可溶性总糖含量最低的为11-31,含量为45.20%;可滴定酸含量最高的为23-D-44,含量高达1.58%,可滴定酸含量最低的为11-31,含量为0.21%;可溶性固形物含量最高的为21-D-43,含量高达32.50%。8.通过综合评分,评分最高的为23-D-44(76.5),评分大于冬枣的优株为10-13、龙9、11-21、23-D-1、33-JX-14、21-D-43、22-D-39和23-D-44。9.通过对初选优株的物候期、植物学特征、生物学特性、果实品质和抗逆性的系统研究和综合评价,筛选出优良短枝型鲜食枣优系3个:10-13、龙9和22-D-39。

马庆华, 续九如, 王贵禧, 姚立新[6]2008年在《枣树杂交育种研究进展》文中指出枣树是中国独有的乡土树种,由于现有枣树品种大多存在缺陷,生产上迫切需要通过杂交的手段将不同枣树品种的优良性状整合起来,培育综合性状优良的新品种。但是枣树花小,人工去雄易伤害花器官,花量大而坐果率低,存在胚败育现象等问题都制约着枣树杂交育种工作的发展。该文综述了枣树开花、花粉萌发、生殖生理等方面的生物学特性,从枣树杂交育种的必要性、杂交方法和亲本选择等方面对枣树杂交育种研究进行了探讨,并对通过局部隔离法获得的枣树实生后代的性状遗传规律进行了总结,同时,根据目前枣树杂交育种的研究现状和科研环境,以及枣树转基因研究的不断深入,对枣树杂交育种发展的前景做了展望。

袁野, 胡兰, 刘平, 刘孟军[7]2018年在《‘蜂蜜罐’枣实生后代果实性状变异分析与评价》文中指出以优良鲜食枣品种‘蜂蜜罐’的131个实生后代为试材,对其果实描述型性状和数值型性状进行了观测。结果表明:变异系数最大的3个性状为裂果率、单株产量和可滴定酸含量;变异系数最小的3个性状为含水量、可食率和果实硬度。实生后代中,小于50%的后代在果实颜色、果皮厚度、果肉颜色、果肉汁液量和果实风味与母本表现相同或相似。对果实硬度、可溶性固形物含量、可滴定酸含量等8个性状进行了相关性分析,发现可滴定酸含量与含水量呈极显着正相关,与可溶性糖含量呈极显着负相关;维生素C含量与可溶性固形物含量呈极显着负相关。运用灰色关联分析和分值累计法筛选出综合性状优良的种质3个,另外筛选出富含可溶性总糖的种质2个、富含可滴定酸的种质5个及富含维生素C的种质5个。

孙萍[8]2013年在《川梨实生株系的遗传多样性分析》文中研究表明川梨(Pyrus pashia D. Don)是中国原生的梨属野生种,因其具有良好的抗逆性,常用作梨的砧木。根据本实验室在2010和2011年连续两年的调查,川梨在云南中部地区分布非常广泛,且具有较大规模的野生居群,居群内的川梨个体间形态变异较大,推测川梨居群具有丰富的遗传多样性。但由于人们对土地的开发利用,川梨野生居群没有得到合理的保护,使得部分居群遭到破坏甚至逐渐消失。为了加强对川梨资源的保护和利用,需要对川梨的遗传多样性进行评价。本研究以采自滇中地区4个地点的川梨种子所培育的实生株系为对象,利用表型性状与SSR标记相结合的方法对川梨实生株系进行了遗传多样性的研究,主要结果为:1、川梨实生株系表型性状的遗传多样性分析对来自4个居群的43个株系的川梨实生苗表型性状多样性进行了分析。表型性状采用了株高、叶长、叶宽、叶形指数、节数和节间距6个指标,所有表型性状均表现出较大程度的变异,其中变异程度最大的是株高,最小的是叶形指数,变异系数(CV)分别为19.8%和13.2%。所有表型性状均有较大的Shannon多样性指数(I)。对川梨实生株系表型性状进行了聚类分析和主成份分析,两种方法得到的结果相似,43个株系被分成4组。在所有株系中,P8-1和P13-12节间距最小,单独聚为一组。株系P13-10和P9-4在主成份分析结果中单独聚成一组,表现出特殊性。以上结果表明川梨实生株系在表型性状上发生了丰富的变异。2、基于SSR标记的川梨实生株系的遗传多样性利用SSR标记,对38个株系的川梨实生苗遗传多样性进行了分析。14对引物在川梨实生株系中产生的平均等位基因数(Na)为12.4,平均有效等位基因数(Ne)为5.5,香农多样性指数(I)平均值为1.820,观察杂合度(Ho)平均值为0.643,期望杂合度(He)平均值为0.749。与其相对应的自然居群的遗传多样性相比,川梨实生株系中包含了自然居群中所有的等位基因,实生株系的等位基因有效数目比自然居群降低了1.79%,说明本研究采集的川梨种子在一定程度上保留了原始居群的遗传多样性。AMOVA分析结果表明川梨实生株系内的遗传变异为89.14%,株系之间的遗传变异为10.86%,表明遗传变异主要存在于川梨实生株系内。基于SSR标记的遗传结构分析清晰的检测到川梨实生株系的遗传结构,38个川梨实生株系被分为两个组,基于贝叶斯方法的聚类结果、基于Nei距离的Neighbor-joining聚类分析以及PCA分析结果相似。其中株系P9-1、P9-5及P9-6在贝叶斯聚类中表现出两个基因库的混合程度较大,在NJ聚类中它们表现出与居群P12、P13的各株系关系较近。居群P9在4个居群中表现出最大的等位基因丰富度,并且遗传组成与其他实生居群相比更为复杂,应加强对居群P9的保护和利用。基于表型性状和SSR标记的研究结果为川梨实生株系的利用、保存以及管理提供了科学依据。

张振东[9]2016年在《枣树高密度遗传图谱优化及重要性状的QTL定位》文中认为枣(Ziziphus jujuba Mill.2n=2x=24),隶属鼠李科(Rhamnaceae)枣属(Ziziphus Mill.),是我国重要的经济林树种,在我国农林业产业中占有重要地位。良种是枣产业持续健康发展的基础,目前,枣树育种主要依赖常规育种,育种周期长,效率低。分子标记辅助选择能够极大地提高育种效率,缩短育种周期,但是枣树遗传图谱构建和分子辅助选择方面的研究明显落后于其他果树。本研究以99株‘冬枣’和‘映山红’杂交F1子代为作图群体,采用限制性酶切位点关联DNA测序(RAD-seq)技术,开发大量SNP标记和InDel标记,结合SSR标记,构建并优化了枣树高密度遗传图谱,并对枣树生长相关性状以及抗寒性状进行了QTL定位分析。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将RAD-seq技术获得的序列(-98.76 Gb clean reads)比对到参考基因组,通过一系列筛选过滤,最终得到符合孟德尔分离比的标记7939个,其中SNP标记7026个和InDel标记913个。2.将RAD技术所得标记加入97个SSR标记,采用“拟测交”策略进行遗传图谱构建。最终4669个标记被定位到遗传图谱上,其中包括SSR标记46个,SNP标记4137个和InDel标记486个,整合图谱可划分为12个连锁群(LG1-12),与枣染色体数目一致,图谱总长度2643.79 cM,平均图距0.57 cM。另外,4669个标记中有3919个标记被定位到母本连锁图谱上,4184个标记被定位到父本连锁图谱上。3.利用整合图谱,通过MapQTL 6.0的Kruskal-Wallis模型对株高、地径、叶面积和抗寒性4个表型性状进行QTL作图,共检测到117个QTLs,其中控制株高、地径和叶面积等生长相关性状的QTLs主要集中在3号连锁群上48.18-85.23 cM区域和134.80-195.72 cM区域,与抗寒性相关的QTLs主要分布在7号连锁群上0-45.41cM区域。综上,本研究通过简化基因组测序技术开发SNP和InDel标记,并结合SSR标记,构建并优化了枣树高密度遗传图谱,并定位了与枣树生长和抗寒性相关的QTLs。本研究为枣树重要性状QTL定位、基因图位克隆、分子辅助选择育种等研究工作的进一步开展奠定了重要的基础。

王德, 熊仁次, 吴翠云, 高疆生[10]2016年在《枣品种选育的研究进展》文中研究说明枣树已发展成我国生态经济林的一个优势树种,具有显着地经济和生态效益。而优良枣品种的选育是发展枣产业的前提,本文就目前枣品种选育现状进行了综述,主要介绍了品种选优、实生选种、单株选育、芽变育种、杂交育种、倍性育种及生物技术在枣树育种上的特点及趋势。

参考文献:

[1]. 枣实生后代主要性状遗传变异规律的研究[D]. 李鹏丽. 河北农业大学. 2003

[2]. 冬枣实生后代主要性状遗传变异规律及枣实生苗抗寒性研究[D]. 马庆华. 河北农业大学. 2004

[3]. 枣果实性状QTL定位及优良基因型筛选研究[D]. 许莉斯. 河北农业大学. 2012

[4]. 枣自然授粉实生后代杂种鉴定及遗传变异研究[D]. 鹿金颖. 河北农业大学. 2003

[5]. 枣实生后代短枝型筛选及初选优株主要性状的研究[D]. 许杉杉. 河北农业大学. 2014

[6]. 枣树杂交育种研究进展[J]. 马庆华, 续九如, 王贵禧, 姚立新. 中国农学通报. 2008

[7]. ‘蜂蜜罐’枣实生后代果实性状变异分析与评价[J]. 袁野, 胡兰, 刘平, 刘孟军. 植物遗传资源学报. 2018

[8]. 川梨实生株系的遗传多样性分析[D]. 孙萍. 浙江大学. 2013

[9]. 枣树高密度遗传图谱优化及重要性状的QTL定位[D]. 张振东. 北京林业大学. 2016

[10]. 枣品种选育的研究进展[J]. 王德, 熊仁次, 吴翠云, 高疆生. 塔里木大学学报. 2016

标签:;  ;  ;  ;  ;  ;  

枣实生后代主要性状遗传变异规律的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