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有效教学中师德的思考

关于有效教学中师德的思考

关键词:有效教学;师德;教师

教师对教育事业的热爱,是建立在自己对教育工作认识基础之上的,也来自于深切的情感体验。教师以自己对教育工作的热情,对学生的热爱,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唤起学生情感的共鸣;同时,教师在实际教学中体验学生对教师真挚的情感,从中感受到教育工作的乐趣,加深在实践中获得的情感体验,教师把这种最初的情感体验升华为对学生的热爱,对教育事业的热爱。

一、教师的爱与责任——有效课堂的灵魂

著名的哈佛大学有一个调查说前十名的学生适合做研究,后十名的学生善于经商,可见,每个人的存在都有他的价值。很多学生不是教师眼里的好学生,可是毕业进入社会后,却是这个社会的栋梁之材。正如那句话“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教师何尝不愿意做伯乐,甚至很多时候教师离伯乐已经很近了,只是由于教育的错误导向,让教师放弃了。

以下是笔者刚从教时碰到的一个学生,“赵展,你昨天的物理作业完成了吗?”笔者问了两遍后,赵展才慢慢地抬起头来。苍白的脸上,两只胆怯的眼睛望了笔者一下,头一摇,马上又低下去了。无奈,笔者只好将他留下来,帮他补作业。等补完物理作业,已是晚上6点半多了。笔者在他小本子上写上:“请家长以后督促孩子按时完成作业。谢谢!”哪知,第二天家长的回条竟是:“家里活很多,老师应按时放学。”笔者真不知说什么好,学生不交作业,家长不配合,有一种很无奈的感觉。

记得有一天,已很晚了,笔者照例在给他补作业。他爸爸来接他,笔者与他爸爸谈了有关帮助孩子改进学习习惯的问题。哪料到他爸爸开口就说:“孩子那么大了,应该自觉。我们家长工作都挺忙的,没时间管他。他爱怎样就怎样,随他去吧。”笔者据理力争:“正因为孩子不自觉,因此,我们大家都有责任关心他、爱护他、帮助他。”而他爸爸却说:“我们从他小学一年级到现在,为他的学习和做作业问题不知花了多少精力,想了多少办法,也不知打了多少次了,没有用,管不好了。”笔者碰了一鼻子灰,心想:“孩子是你的,你都没有信心,我瞎起劲干嘛?何况还有那么多学生要我帮助。”

谁知没多久,这孩子的成绩一下子从四十几分下降到二三十分。笔者想:“我怎能意气用事呢?这是我的责任啊!我怎能随便放弃我的学生呢?”笔者暗暗责备自己,一定要帮助他赶上集体的队伍!以后只要有时间,笔者就陪他做作业、订正测验卷。期中考试的前天晚上,我们补习得比较晚,笔者给他准备了晚饭,又送他回家。通过努力,期中考试他考了80分。全班同学都为他鼓掌,这一次,他又低下了头,可是这次他的脸上分明写着喜悦。

这种付出,笔者觉得是很值得的,因为孩子的转变是给笔者最大的回报。但笔者又隐约觉得有点不踏实,因为这样的成绩毕竟是“恶补”的结果。他平时还是松松垮垮、懒洋洋的,对学习提不起兴趣。笔者决定要用自己的真心去征服这个孩子的心。否则,说不定过段时间他又会恢复原来的样子。

果然,他下半学期又松垮下来,30几分的成绩又出现了。笔者抽时间找他谈心,告诉他学习一定要有恒心,要坚持到底,不怕困难,鼓励他要一点一点进步。放学后,笔者还是经常帮他补课,有时还帮他准备好晚饭,他渐渐愿意和我交谈了。从交流中笔者才知道,他父母都远在乡下的卫生所工作,每天7点半以后才能回到家,还要做晚饭,确实挺忙的。从此笔者更关心他了,也体谅了他父母的心情。笔者还把自己的电话给了家长,便于彼此联系,家长也很感动。由于笔者和家长互相沟通与了解,之间的配合也默契了。他妈妈双休日在家经常督促孩子看书做题。有天晚上,他妈妈打电话问我物理练习册哪里有卖的,第二天立即送给他一本。学期结束时,赵展的学习有了很大进步,家长要表示感谢,笔者拒绝了,并告诉他们:“我期待着孩子的进步,这是我最大的快乐与安慰!”

以上讲述了笔者对学生的爱与责任,是一个学生发生变化的真实故事。笔者发现赵展学习困难后,没有听之任之,而是主动自觉地帮助他,虽然开始没有获得家长的支持,有点无奈,但可贵的是,笔者并没有放弃这个让人“无奈”的孩子,因为教师的责任心告诉自己,在任何情况下都不能放弃任何孩子。笔者在对赵展的教育过程中也有失败和受挫的时候,但由于心中的责任明确,一心一意要做好自己的工作,最终“功夫不负有心人”,赵展有了极大的转变。如果开始笔者放弃了,就不会有赵展以后的进步。这种改善也使父母对赵展重新有了希望,主动配合教师,经过这样的努力,赵展进步了,笔者的工作也轻松了很多。而在某些教师的实际教育教学过程中,还有许多相反的、令人惋惜的事件发生,这也是造成目前学生在学习上落伍甚至辍学的一个重要原因。

无数的事实证明,在教育教学中,教师的爱心和责任意识既是高尚道德的自我表现,又是一种重要的教育手段,是在教育过程中不可忽视的教育力量。

二、爱心是工作的动力,是成就有效教学的基石

教师对学生的爱,正如陶行知先生所说的“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是一种严慈相济的博爱。具有高尚师德的教师一定是对学生充满爱心的人。师爱是一门艺术,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说明,人不可能在八个方面都表现优秀。教师要关爱自己的每一个学生,善于欣赏每一个学生,无论是对品学兼优的学生,还是对顽皮、学习成绩不理想、需要心理疏导的学生,教师都应从不同的方面发现他们身上表现出来的不同优点,这样找到欣赏学生的支撑点,才能真正爱所有的学生。当教师主动去亲近和关爱他们时,学生也会感到教师是自己最信赖、最尊敬、最亲近的人;当教师站在学生的角度想问题时,学生的错误就都是“可爱的错误”。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可以从以下几个细节处表达师爱:

1.让爱在目光中播撒。沟通从心开始,爱在目光中流露。相信一个赞许的微笑、一个鼓励的眼神、一个点滴进步给予的鼓励,都能打动孩子的心,成为他们不断努力学习的支柱。教师要以欣赏的眼光寻找学生身上的闪光点,使得每一个学生都在爱的目光中接受教育。当教师爱学生,用欣赏的目光投向学生时,学生会感受到殷切的期望,体验到成功的喜悦,获取向上的动力,会积极主动地投入到课堂学习中,从而达成高效的课堂教学。

2.让爱在言行中体现。具有高尚师德的教师善于运用其言行来表达师爱。在课堂中,教师以询问、商量的语气,会显得和蔼亲切。有时教师一句鼓励的话,就是学生学习的巨大动力。有时教师恨铁不成钢的一句气话,给学生的打击可能难以想象。当教师轻轻拍着学生的肩膀或温柔地抚摸学生的头时,相信流淌在师生之间的是浓浓的爱。因此,教师在课堂上举止得体、文雅谦和、言而有礼、行而有矩,会对教学起到正面的推动作用。

3.让爱在宽容中升华。宽容是一种美德,是师爱的最高境界。适当地运用宽容的手段,往往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学生是发展中的人,在他们的成长过程中,难免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这就特别需要教师的宽容与鼓励。因此,只要不是原则性的问题,就给学生一个台阶,引导他们进行自我教育,表面看来是退一步,而实质上是在进两步。学生会从教师的宽容中感受到教师对他的爱,这种爱会根植于学生心灵,内化成自觉的学习行为。

三、责任心是工作的法宝,是构建有效教学的前提

教育是一种需要高度责任感的事业。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是教师职业道德的前提。歌德说:“责任就是对自己要去做的事情有一种爱。”因此,责任与爱相伴而生。教师的责任不仅体现在对岗位、对社会、对国家的负责态度,更体现在“传道、授业、解惑”的课堂教学中。

1.认真备课是在尽教师的责任。每节课的有效性,都是在教师课前认真准备下实现的。在备课中,教师不仅要注重知识与技能目标的设定,更要注重三维目标的设定,同时要认真研究教科书内容、教学方法、学生基础,甚至教学设备的选用都要详细地考虑。尤其是新课程要求创造新型师生关系,营造互动的课堂氛围,教师应如何承担起课堂教学的组织者、自主探究的引领者、学生个性发展的促进者及教学相长的合作者的责任呢?这些都是教师在备课中要着力考虑的问题。只有这样,才能构建符合学生实际的教学模式,探索促进学生发展的有效教学的方式方法,既对学生负责,又对课堂教学质量负责。

2.不断提高教师的专业化水平是课堂教学质量的保证。孔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坚持并学会终身学习是提升教师专业素质的保证。专业的精湛和业务的娴熟折射出教师对事业的热爱和对学生负责的态度。教师对学科知识丰富、业务精通、治学严谨会使学生产生一种信赖感,进而转化为一种很强的人格力量,激励、鞭策学生,会使学生迷恋而爱听其教诲,会激起学生的学习需要,从而由认同到模仿乃至内化。

四、乐业是工作的最高境界,是成就有效教学的关键

如果说敬业是一种责任心,那么乐业即为一种兴趣。人生能从自己职业中领略出趣味,体味到幸福,是工作的最高境界。乐业的教师是幸福的。教师的幸福来源于对教育事业的热爱和忠诚,来源于教学业绩,来源于遍地芬芳的桃李,来源于教学活动中真切的内心感受和情感体验。由于你的点拨,学生思考出更为简捷的解题方法;由于你的帮助,学生改掉了不良的学习习惯;由于你的辅导,每一个学生都没有掉队……这些无不闪耀着教师教育的智慧,由此而来的成功就是教师的幸福。所以,既然选择了教师这个职业,就应在教学过程中,在与学生的交往中去发现乐趣、体验幸福。

作者单位:广西崇左市龙州县第一中学

邮政编码:532400

标签:;  ;  ;  

关于有效教学中师德的思考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